|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澳洲一年中国,在截然不同的两种教育里面频繁切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杀生丸 发表于 2018-12-28 09:3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杀生丸
2018-12-28 09:30:07 4866 3 看楼主




因为妈妈的选择,小木跟着妈妈一年澳洲一年中国过着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两种教育里面频繁切换。

小木会不会只爱其中一个,讨厌别的一个?会不会因为频繁切换环境而什么都没有学好?或者,你敢把孩子置于如此境地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黄榛和孩子们的故事。

口述:黄榛,胡同44号厨房创始人,国内肠道疗愈理念先行者。本文来源: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奶奶在生命早期为我植入的标的目的

让我找到本身的人生使命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爷爷毕业于暨南大学教育系,奶奶曾就读上海光华大学。抗战时期,他们在上海租界敌占区做地下工作,解放后,在教育系统工作。而我父母也在78年恢复高考后相继上了大学。

可以说,我一直生活在一个相对宽松、对知识非常尊重的环境。

我的奶奶特别喜欢旅行,她从小就鼓励我要去旅行,她认为旅行比学校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她甚至会给我请假,带我去旅行。



童年时与奶奶、妈妈在狮子山合影

后来,国内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去澳洲留学,在英语学习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其实都在办事于“旅行”,这就是奶奶在我生命早期为我植入的人生标的目的。

二十六岁时,我在澳洲读国际商务硕士,但我并不喜欢本身的专业,我没有灵感流出,创造不出任何东西。那一年,我花了很长时间独处,认真思考了下我的人生。

最后,我发现只有“旅行”能让我整个多维地兴奋起来。

在澳洲读书期间,我疯狂地爱上了户外运动。曾有几乎一整年的时间,我都在澳洲的各个国家公园徒步和露营。与自然和环境强烈联结,我感到幸福。



在澳洲读研时期

最终,我放弃了学习6年的经济学领域,选择了全然一新的环境办理专业。

那时,我的同龄伴侣在大学毕业后都忙着工作升迁,或继续学MBA,我则看似完全偏离了阿谁轨道。

但是,在选择环境办理专业后,我的学习反倒进入了跳板一样的状态,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汲取知识和养分,彻底冲破了瓶颈

也是在此期间,我找到了至今都没有改变的人生愿景——让人类的生态足迹变小,我要做与环境、自然和谐的事情。

我的愿景非常清晰:我要做一个Eco-lodge,一个生态单位。它可以能量自给,用风能和太阳能。它不产生垃圾,所有垃圾在本身的系统傍边消化掉。我希望未来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零碳能量单元。

我把“愿景”不竭地编织进本身的事业中,如今,我经营着一个天津垃圾填埋厂的沼气发电项目,以及一个深藏于北京胡同里的生态餐厅。

餐厅采用店内人工湿地景不雅观净水系统,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屋顶雨水收集净化冷却调温系统,屋项酵素净水有机育园系统,厨余垃圾发酵成肥并归田育土之项目(“变厨余为黄金”)……无一不表现着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餐厅打造的农场私宴

我特别爱我的事业,它让我能量永不枯竭。在选择环境办理专业的那一瞬间,在找到内心真正的热爱时,我整个生命过程都在支持这个决定。

澳洲是我在精神和身体上

汲取营养的地方

澳洲期间,我先在西澳一个城市住了将近两年,然后在悉尼住了三年多,这五年傍边大多时间我都处于学习状态,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办法融进本地的生活。

大女儿小木出生时,我住在澳洲的一个小渔村(距悉尼4个小时车程),生完孩子没两周,我先生就回国了,父母和公婆都来不了,只有我一个人带着小木在那里生活了将近9个月。

那段日子听起来是蛮可怕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小渔村,没有任何亲人和中国人,你怎么生活呢!?”我好多伴侣都让我必然要去悉尼,还有人要把本身的房子空出来,让我搬过去住。

但是我都拒绝了,因为我从来没有这么快乐。小木的出生,让我想要融入本地生活的梦想实现了!

我加入了本地妈妈的组织,我们一起上课,一起聚会和社交,她们邀请我去家里吃饭和住宿。也是在那时,我才真正地深度体验了澳洲人的生活。

我和她们的友谊持续至今,孩子如今都九岁了,也还会在一起聚会,对我来说这是非常奇妙的生命过程。



与澳洲伴侣聚会

我如今居住在澳洲一个很小、很谦卑的中产阶级社区,没有豪房豪车、没有事业上的光环,房价不及北京的四分之一。

步行5分钟,有一个很大的国家公园,步行20分钟,就到了大海边。这两个地方是我经常要去吸取营养的地方,我骨子就是巴望和自然全方位的联结。

在那里,我一方面和本身进行在一起的“当下”的训练,这种训练让我更清晰地理解本身的生活、家庭和事业,别的我也开始接触疗愈性的食物疗法,并把它们应用在我国内的事业上。



我骨子里巴望与自然分分钟的联结

也就是说,我的事业在中国,而澳洲是我在精神和身体上充电的地方,在澳洲汲取的营养,完全可以让我在国内的生活和事业上受用一年。

这也是我在中澳两国往返的原因之一。

设备办事完善的中国国际学校

VS野生野长的澳洲公立学校

两个女儿出生以后也是按这种节奏,中澳两国跑。大女儿小木从2岁开始,每年至少有半年时间在澳洲,如今她们都是跟着我一年在北京一年在澳洲。

小木是一个适应性非常强的小孩儿,对于环境变化的门槛很低,毫无怨言。

二女儿小秦则略微敏感,对环境变化的焦虑水平高一点,比如,在澳洲花了八个月时间,她上幼儿园才会不哭。刚刚开始不哭了,我们就回到中国换了一家幼儿园,每天早上都要先哭两分钟。好在进了幼儿园后就高兴起来了。

虽然我们在中澳两国不竭地换环境,但学校没有换,她们还是相对固定在这两个学校。学校里面有很多认识她们的伴侣,每次回澳洲都有好多伴侣欢迎她们。



小木与伴侣sleepover

    关于硬件设施

小木在中国念的是一所国际学校,现在读3年级,在澳洲念的是公立学校。从硬件上来说,澳洲的公立学校和中国的私立学校是无法比拟的。

我们所在的私立国际学校,一个班大概二十来个学生,有好几个老师(包罗英语、语文、数学老师、生活老师)看着。家长经常去监督学校食堂的条件,学校对家长的意见也非常看重。

而澳洲的这所公立学校简直就是野生学校。一个班二十几个孩子,只有一个老师,这个老师既教数学也教语文。学校在一个国家公园旁边,每周五孩子们都去国家公园里面上自然课和土著人历史课。

学校没有食堂,都是本身带饭。孩子们到吃饭的时间,就本身找好伴侣坐在操场的地上。有一次,小木的饭盒放在操场上三天,既没有人捡,也没有人收,我发现饭盒儿不在,就去操场转了一圈,竟然看见还有好多小伴侣的饭盒都在地上放着。

    关于作业设置

从作业来看,国际学校作业已经很少了,他们要争取让小伴侣们在一个小时以内写完。但总体来说,小木的国际学校的一天作业量,可能比澳洲公立学校的一周到两周的作业量大。

在澳洲,老师说作业不是必需完成的,所以,小木一年的澳洲学习傍边可能完成作业的次数不超过五次吧。有几次她实在受不了了,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作业,今天我得交作业。”

澳洲孩子的课外生活很丰富,小木选择了画画,游泳,体操,戏剧等课程。剩余时间,因为我家离海滩很近,所以放了学,天气好的时候,我的好伴侣会带着小木去冲浪,或者在海边捡贝壳儿,很晚了都叫不回去,只能放弃写作业。



来自大海的古老的呼唤

澳洲小孩儿差不多八点之前就上床睡觉。七点钟时,我们也要结束所有的事情,让孩子们缓慢的进入睡觉状态。如果把澳洲生活的节奏掌握好,我们基本也没时间写作业。

中澳两种不同教育思维

碰撞下的反省和觉察

在小木自愿选择的兴趣学习之外,只有一项是我坚持要她学的:钢琴。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弹钢琴,而这个执念到现在也没放下。

一开始,我雄心勃勃,小木在我的指导下也可以弹得蛮好了。但是她极其不喜欢弹琴,因为我在监督她。

到了澳洲后,我继续让她学习,而钢琴老师是17岁的高中生汉娜。一节钢琴课三十五澳币,大概四十分钟。第一次上课,汉娜和小木聊天聊了三十五分钟,钢琴只弹了五分钟。

在国内,教钢琴的年轻老师,有些从小就拿了好多奖,水平较高的还举办过独奏音乐会。而这个汉娜水平已经差这么远了,钢琴课还如此松散。

于是,我就去找她们艺术学校一位叫梅丽莎老师,要求给小木换一位水平更高的老师。

而梅丽莎对我说,“十岁以前,关于音乐都是关系,技巧完全不重要,他们要建立关系,让孩子有想学习的意愿,而汉娜非常善于经营关系。

她的话点醒了我,让我联想起不同教育思维下,孩子们呈现的不同状态。

比如,弹钢琴这件事,澳洲的孩子到我家来,只要看见琴,他们就会跳上去弹,用一只手单弹,很享受这种状态,也非常自信。但大多数中国孩子来我们家弹时,他们弹得很好,却看不到任何欢喜。

经历这件事情后,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离开小木学钢琴的“场域”,把我的手从孩子身上拿开。

在汉娜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小木越弹越简单,终于“跌回”了两年前的水平,甚至开始弹两三年前的课本了。

但我惊喜地发现她现在是本身认谱,完全独立弹,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帮手。

虽然比本来弹得简单很多,但她在独立的状态里,而这种独立让她的兴趣倍增,因为她觉得本身可以做到的事情太多。

孩子就像一颗种子,我要让种子的活力重新回来,而不是用我的欲望和焦虑,把种子的生命热情给浇灭。

“无结构时间”让我轻松看待

孩子中澳成长中呈现的“差状态”

小木是双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着开放型的中文思维和英文思维。

但双语的孩子所呈现出来的现实状况是“英文不如纯英文的,中文也不如纯中文的”,线性比力的话,她的这两种状态都很差。

这学期回国,大概刚开学的时候,她的考试成绩只有十几分,而上一次给我看卷子时,小木说:妈妈,我已经进步了,我四十多分儿啦!

对此,我并没有焦虑,因为我知道两种语言在彼此作用彼此发酵,中英两种语言的思维逻辑不同,两种语言作用在大脑的区域也是不一样的,可能在他们十几岁的时候会中英文同时爆发。

我在澳洲跟随的心理学大师和我的一位神经科学家伴侣,都向我表述过这样的不雅观点:大幅度的动作(奔跑、跳跃等)与无结构的时间与玩耍,才是真正大脑发育的营养,而不是有结构的时间(上课学习等等)。



姐妹俩玩耍

课后无结构的时间与玩耍是孩子处理课内传授知识的方式。他们看似在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比如疯跑、发神、画画、喃喃自语,其实大脑与身体都在深层处理各种“知识点”,让各部分的逻辑产生。

就像我以前经历过高压教育,我基本上能记住的都是碎片化的东西,我很巴望有一个瞬间能让我把全部东西融会贯通,但在高压和焦虑的状态下是无法达到的。



晒成小麦色

不久前,小木开家长会,老师称赞她有很强的专注力,中文也在不竭进步,可以接受挑战和克服困难。

她在澳洲的时候数学打的是c,但回国后她的数学居然是优+,并且在她本身选择的数学魔方课程班里,她是学得最快的一位。

因此,对我来说,我需要放下期望孩子快速显现的指标达标(比如学业成绩、体育音乐艺术方面的水平等),而学着充分享受孩子缓慢的全面发展过程。

孩子就像镜子

照见我们本身要完成的人生功课

这些年来,我的事业和孩子的养育交替发展。我经营的餐厅里有对孩子们非常友善的儿童阅读区、儿童餐、儿童休息区和儿童卫生间……我的两个孩子几乎是在餐厅中长大的。

“工作”和“养育”就像两个频率,工作的频率对来我说并不陌生,我非常喜欢思考和创造。但是从工作的“流”转到孩子的“流”傍边,我是需要花一些时间的。

然而,当我全身心进入孩子的“流”傍边,全身心地接受与孩子的时间,感受孩子柔软的身体,孩子的笑声,与孩子的对话……哪怕是一瞬间,我全然热爱这个当下时,所有的滋养就发生了。

与女儿在餐厅

而这些滋养,为我的事业带来源源不竭的灵感,为我的婚姻、与父母的关系、与伴侣的关系,带来思考和成长。

孩子就像我们本身的镜子,从孩子身上照见了太多的自我,照见了本身要完成的人生功课。


意犹未尽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全国各省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310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5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6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28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咪麽鬼 发表于 2018-12-28 09:31:07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咪麽鬼
2018-12-28 09:31:07 看楼主
大幅度的动作(奔跑、跳跃等)与无结构的时间与玩耍,才是真正大脑发育的营养,而不是有结构的时间(上课学习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忧伤美人 发表于 2018-12-28 09:32:05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忧伤美人
2018-12-28 09:32:05 看楼主
写的很具像,没有多余的修饰,恰到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emmachang2010 发表于 2018-12-28 09:33:05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emmachang2010
2018-12-28 09:33:05 看楼主
写得不错,很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杀生丸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4866 | 回复:3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