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受伤的“个性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ubingzhi 发表于 2019-1-3 07:3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subingzhi
2019-1-3 07:36:34 3821 0 看楼主
转载:Anne老了也不安静
我们都非常喜欢读孩子写的诗,彷佛走进了一片多彩清香又不染尘埃的花园,那些纯净的语句洗刷我们奔波于世的疲惫,涤荡我们嘈杂不恭的灵魂,为我们熙攘逐利的成人世界打开了一角可以放松呼吸的适意。








(照片出处:来自网络)








(图片出处:来自网络)










(照片出处:来自我兰州一个专做儿童教育的燕胜老师提供)








(图片出处:来自网络)
真的是太美了对吗?每次读这样的诗,我都觉得那纯美的感觉简直要让本身升仙,美到我需要深深的吸气,用尽全力呼吸,让这口舒爽的氧气浸透心肺。
只可惜,这些美妙的想象力,珍贵的创造力,不受条框所拘束,能肆意飞扬的天马行空,随着年龄增长,慢慢的被孩子们弄丢了。
可谁又能知道,它们被丢在哪里了呢?
也许是在披星戴月的上学、放学路上;
也许是在喘不外气的如山作业堆里;
也许,是在那些层层叠叠的考卷里;
也许,是在父母“写诗有什么用?“的指责里;
又也许,是丢在了老师们语重心长“看看你的成绩吧!“的提醒里;
再也许,是丢在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你争我夺的那座独木桥上……
是否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写诗?
在他们心里还没有那么多“这不该、那不行“的时候,在他们还不知道何谓”规定“何谓”秩序“何谓”规矩“的时候,在他们还未意识到那么多“必需要“和”不得不“的时候,在他们还不懂许多事物代表的”意义“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会写诗。
他们就像一个巨大又斑斓的花园里那些五彩斑斓,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花朵一样,每一朵都值得好好去闻,那些各异的颜色和形状,就是“个性“。
我深信,每一对真的爱本身孩子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有本身的个性,有属于本身的思想和道路,而非人与亦云,随波逐流。
而这也是所有的学校教育中,大张旗鼓提出来的,特别是近些年来,提倡和鼓励“个性发展“的个性教育在校园中成为教育主旨,可是周所周知,大部分的学校并没有这样做,让个性教育最终成为了”墙上的标语“。
什么是个性教育?
我理解就是鼓励和提倡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身上具有可以区分出他人的特质,让没有个性的孩子有个性,让已有个性的孩子保持和发展更独立的个性,让具备优秀个性的孩子长期为本身的个性骄傲和自信,让所有的孩子因为自身拥有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特征而感到自豪,使孩子能够成为抱负中的本身而感到心安和舒适,最终能够让自身的个性在社会竞争中成为本身的兵器和变现的能力。
可现实却是,很多有个性的人因为与他人不同而感到自卑;因为本身是异类是奇葩而遭受歧视;也因为在某些本身认为重要的事情上坚持己见而被挂出示众(主要指网络暴力)。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方针都是强调全面发展,而全世界的教育纲领、教育方针第一位都是个性发展。
但说到孩子的“个性“,别谈”个性教育“了,连”个性保留“都在现实中成为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缺乏想象力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听话“。
当他们拿起画笔,开始涂抹心中所想时,大人们告诉他们,圆应该是这样的,方必需是有边有棱角的,天应该是蓝的,太阳应该是红的,树是要有叶子的,小人是要有胳膊和腿的……,甚至因为孩子的大楼画的不够直,门窗画的不够方,小人画的手脚不齐全而专门给孩子报美术班的,从此,孩子的画看起来标致了,更贴近生活了,他们画的每一个场景我们都能在现实中对标和精确找到,于是我们认为孩子的画合格了,学成了。
我也见过一些报了舞蹈班和戏剧班的孩子们,他们排练着老师规定的舞蹈,背诵着老师指定的台词,张口就是纯正朗诵范儿,一举手一投足,都像极了成人世界的缩小版。
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很遗憾,孩子们无比听从“指导老师“的话,像机器人一般毫无差错率的背着那些台词,语气满是成年人的扭捏做作和惺惺作态。
他们不该有本身对生活的不雅观察和感悟吗?他们不该本身设计台词吗?他们不该用普通的语气说出那些句子吗?他们不该本身设想和决定穿什么吗?表演必然要激情澎湃,平平仄仄吗?
在家庭中,我们的父母由于对竞争社会的焦虑,根本不成能愿意让孩子有自由,他们不相信“越自由的孩子越自律“,也甚少真正去实践对孩子的”信任“,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随着学业繁重逐渐被挤压的丁点不剩,孩子们窒息的只想逃离,对学业和作业除了敷衍应付还能怎样?有的试图逃离学校,有的试图逃离家庭,还有的,甚至试图逃离人间。
在学校,老师们迫于业绩考核的压力,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关注成绩、排名、分数,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其他。在学校里,所有的孩子们穿着一模一样的校服,行为举止标准化,对错评判两极化,在班上不允许有不同声音出现,在操场不允许追逐打闹,这当然是为了办理众多学生便利为原则,也为了避免频出的校园安全变乱做考虑,可分明在这样无奈的管制中,已然很难见到眼里有光,思想迥异的孩子了。
我们的孩子都有一对期待“一夜暴富“的父母,希望我们的孩子先上了名校,然后再谈兴趣,谈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能力是一夜之间就能具备的,可事实上,这个世上有一夜过后吹口气就能长在身上的能力吗?
我们从不肯意给他们天马行空的自由,又怎么会让他们具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呢?








不会思考的大学生
我也常常会去到大学里面,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讲授职业规划课程。在多次的讲授中,我发现,当前很多大学生,既不会思考,也不知道要思考什么。
他们的身上自带一种优越感,认为本身是大学生,甚至是名校大学生,这个身份的光环是被社会广泛承认的,所以这份优越感是我们这个相对功利的社会给与他们的,不能怪他们;但当我细细一问,本身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跟他人比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哪些方面显得劣势?有哪些本身一想起来就激动热血的事情?有哪些感受让本身难忘?有什么事让本身感受到了个人价值?对本身未来的画像长什么样子?父母身上对本身影响最大的是什么?生命中有几个对本身产生影响的人?哪些地方影响到了本身?社会热点问题,公众现象的背后说明了什么?根源是什么?怎么理解,怎么解决,标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研究过所学专业领域中的标杆人物?他们是谁?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背景?他的故事怎样?如果可以够得着,是否试图创造过机会近距离拜访?为什么我们会把人生之路划分为安全不变和饱含风险的路?各自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都关乎他们的职业选择和人生标的目的。可是,不得不说,真的很遗憾,我很少听到满意的回答。究其原因是,他们平时根本不去想这些问题,即便是想了,也想的不深,不透。
想的不深,导致判断模糊,想的不透,导致标的目的不清,无法坚定的认识本身,更无法笃定的选择属于本身的路。只好走着看,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人口众多的大路上,看着和别人一样的风景,操心着跟别人一样的工资,打着跟别人一样的游戏和麻将,过着跟别人一样喝酒唱歌的人生。
看着这些越来越一样的大学生,鲜见个性的,少见亮眼的,不是没有,真的太少,我每次都会告诉他们:你们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接受好的教育,不只是为了上更好的学校,获得更高的收入,实现更大的成功。而是身为更高层次的人,我们需要追求心灵的觉醒,探寻生命更深刻的意义,想清楚普通人所没想清楚的;看清楚普通人所没办法看到的那些东西,人生一世,总要留下些印记,安抚本身也反哺后人。
我们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阻断了他们的想象力,喝止他们肆意奔跑的大脑,让思考停止了发育和生长,我们又怎么好意思在他们趋同机器人时高呼:“你的思考能力去哪里了“呢。










功利化的社会环境
作为成年人,我们已经见识过太多这个社会的功利化,周围的人三分之二在为保留“奋斗“,大家忙着挣钱养活本身,养活家人,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满脑子想着”多挣点钱“,这当然无可厚非,谁都知道连肚子都吃不饱却整天想着诗和远方那是一件不现实的事,可是人的精力总和是有限的,每天沉浸在挣钱的懊恼中,势必使人无暇顾及心灵和灵魂深处的需求;别的三分之一每天在为”进阶“而奋斗,当领导,考证书,参加各种学习班,每天沉浸在”今天的本身又比昨天进步了一点点“的自足中。
我们评判事物和人物特点的标准只剩下了“有用“或者”没用“;”没用“的统统去掉扔掉,”有用“的纷纷套上,戴上,至少”看起来像“。
我很想问问那些在伴侣圈里天天发那些“每天十分钟,跟着xx老师一起读古文“;”每天5分钟,听北大老师讲作文“;”每天20个英文单词,xx已坚持49天“;“一起扫码学习国学,我已坚持100天”;“听懂原创英文电影,一起学英语20天“……,
你们,真的觉得今天的本身比昨天更进步了吗?
还是,你们回头看过去,眼见本身这么多“技能“加身,感觉到本身真的已经可以将这些所学化为某种个人或者社会价值了呢?
我最怕听到的回答就是:因为别人都在学,我不学就落后了。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多么的单一又残酷,有钱即成为某种成功,没钱便是那路边失意的loser。尽管我们声称欣赏各种各样的人,可我们真的崇拜那些满腹诗书却没有工作的人吗?我们真的欣赏那些专注某个领域的探索却暂时没能“发家致富“的人们吗?我们真的会把那些没有功名利禄却狂热沉浸个人爱好的人们当作本身的偶像吗?
我们被迫跟他人一样,至少要“看起来很努力“;我们被迫在工作中变得规规矩矩,安守故常,因为这样比力安全;我们被迫要上名校,考证书,因为这样的履历是”敲门砖“。
在我的人才办理咨询生涯中,我们将人才分为“艺术型、研究型、社会型、经营型、事务型、技能型“,然而很遗憾,当前人才类型已经越来越趋同,同质化倾向越发严重,在企业中几乎看不到或很少看到艺术型或者社会型人才了。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人是群居动物,我们总要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求本身的同类,然而,个性太强的人,又往往在社会中生活的无比艰难。
我们所有的教育,最终都是指向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的。前面提到诗人,我们希望拥有孩子般的纯甄诗情,可成年的诗人,却又往往因与世俗格格不入,幼稚行事而饱受社会诟病,遭主流鄙夷甚至遗弃。
没办法,我们要保留,就必需在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我们赋予它一个说法,叫做“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但是怎么统一?能统一吗?
难。太难了。
共性与个性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反义词,想让这两者统一,只不外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找到的一种安慰本身的说法罢了。一个人,太有共性,个性的部分就会被暗暗淹没,但是太保持个性,就会被这个社会边缘化。可是,芸芸众生中,吸引我的,永远是那些不同凡响,眼里放光,睿智深刻的人,在企业的人才办理中也一样,你会发现,那些在企业里闪着个性光辉,燃着性格魅力的企业家或者高管,永远都是比别人看得远,想的深,或聪慧狡黠,或智达博识,或思想通透,敢想敢做。总之,与常人有异。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鲜明的个性,与非常亮眼的“个人特色“。
个性教育受伤至深,如果共性能够作为个性者的金刚护体铠甲,那唯有岁月可以赋予。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经历百转千回,终练就一身武功,能够在俗世凡尘中打通上下,游刃其中;也能够在暗箭明枪中因势利导,拨转乾坤;更能够在通透睿智下归隐闹市,运筹帷幄。
在金刚护体铠甲之下,我们又能够做本身。让本身不那么随便就被芸芸众生所淹没,不那么简单就被惶惶之音所洗脑,亦不那么容易就被短短一生所辜负。
但至少,我们要先有个性。
说到这,那就一起修炼,做一个外看波澜不惊,泯然众人;内里心如明镜、博识炼达的市大隐者吧。










转载:Anne老了也不安静
作者简介:
Anne(老了也不安静,艾康康...总之都是我),女,一个妈妈,现为企业人才办理咨询顾问。
平凡人,没啥特长,就是喜唤唠一想,然后写出来。是的,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
本公号会讲述职场经验、生活感悟和教育探讨等内容,不按期更新。如觉得还算喜欢,请扫码关注,欢迎转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subingzhi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82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