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不跟随 发表于 2019-3-4 16:3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不跟随
2019-3-4 16:32:15 4504 0 看楼主
导言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绩优生总是有限的,难道后进生就应该被放弃吗?在教育里,没有人有权利放弃本身;没有人有权利放弃别人。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可以为孩子选择更适合他们的教育。

1

曾经有一位家长因为工作移民到芬兰,她的几位女儿也随即来到芬兰教学,某一天,她问芬兰的老师:“对于一些学习上跟不上的孩子,你们会放弃吗?”,这位老师坚定地回答:“我们没有权利放弃任何一位孩子!”



▲芬兰课堂

芬兰的教育理念一直都是“不让一人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他们不会放弃相对弱势的孩子,愿意为后进生和弱势生提供更多的心力。因为很多“后进生”不是因为本身先放弃本身,而是学校制度导致的老师、家长先放弃本身以后,再进行的自我放弃,其中的心酸,没有多少老师和家长理解——他们曾经在几次挫败和鼓励之后,仍然愿意提起信心,继续努力学习,然而实在因为本身能力跟不上前进的课程、外在环境激发的努力不足以持续地提供本身学习的动力,此时应该调整的是老师和家长的不雅观念、态度、和行动,而不是仅限于监督和逼迫!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没有人可以自我放弃,这不仅是对本身的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最终的后果和可能的矫正成本需要由社会承担;同样,老师也没有权利决定哪一些人可以被放弃,尤其是尚在成长中的脆弱的孩子!

在芬兰,老师是课程设计者,他们会按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进程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对于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学生,老师会和学生一起规划课程内容,以创造学生喜欢教学的诱因。可能因为有这样的老师,芬兰在PISA测试中的结果中他们的学生才能呈现出在世界上落差程度最小的好成绩吧。

2

都说,教育是慢的艺术,一口吃不成胖子,也成不了学霸。

“30天包过驾照”

“最后100天,拯救你的高考”

“XX50天,提分100不是梦”

……

类似的宣传,我们见到很多,无论是技能的培训,还是课后的补习,我们都在追求“快”,技能掌握、成绩提高,就像一个个目标一样,最终关注的只是结果,而不是目标,只要目标达到了,就OK,我们没时间管过程,也不肯理过程,总之,越快越好。



▲起跑线

我们想让孩子率先赢在起跑线上,选择了“内圈战略”——补课,一开始跑的快的孩子并不想跑内圈,觉得本身跑外圈一样可以赢,后来发现不行了,也抢内圈跑,后来内圈的孩子越来越多,跑的快的、跑得慢的,好了,跑的快的跑的更快,跑的慢的也觉得更吃力了,可是有名次的只有前三甲,他们慢慢开始思考——我竞争的意义是什么?我又跑不到三甲,算了吧,我还是慢慢跑外圈,还能看看旁边的风景。此时不雅观战的家长怎么忍心本身孩子跑外圈?逼也要逼孩子跑内圈!内圈越来越挤,最终博得这场比赛的,就只有既跑得快又可以挤到内圈的人——即智商在线存款在户的孩子们!

大多数中国家长都会选择 “内圈”战略,我们想让孩子“赢”是最终目标,过程,谁管?管过程的是家长和老师,真正全程参与过程的却是孩子本身,孩子痛苦与否,我们并没有过多关注,最终孩子竞争失败,孩子痛苦,家长也痛苦。

家长和老师无意将孩子按成绩划分,可是,只要有考试,就有等级之别!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人文学科的教育,这样单一的测评方式不免不公允。

3

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一种孩子喜欢,又能挖掘孩子本身最大潜力的教育方式呢?

苏霍姆利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本身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每个孩子初降于世,都充满了对这个新鲜世界的好奇,这种原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的源动力,每个孩子都希望本身是一个发现者和研究者,每天探索这个世界的各异现象。



在学校里学习难道就不是探索了解世界了吗?可以很必定地回答,是的!可是这种方式,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能力,我们难道放任孩子在这傍边失败沮丧吗?

也许你已经发现,教育部的政策文件、学校的教学方式变化,都在把这个信号传递给学生——我们想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我们从兴趣开始培养学习热情!我们需要创新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背书的庸人!

“综合实践活动”正是承担着这种使命走进了中小学课堂。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开展课题研究,以摒弃接受式学习的弊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科学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然,不同于专业人员的科学研究,中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其特殊性,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开展课题研究对升学测评有帮手自不必说,最重要的是,课题可以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量身打造,致力于每个孩子实现自身的最大化发展!

01

后进生:解决“不想吃”的问题

处于班级后部的孩子,多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不喜欢呆坐在对他们有如牢笼的教室中,或望向窗外,或与同学私语趣闻,好奇心是有的,但就是不消在学习上!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链接学科内容,为孩子量身设计一个适合他们探究和实践的课题。



孩子是否问过你,“为什么人必然要读书哇?”而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一本正经的回答:“为了一份好工作,好未来!”“可是我并不想……”,家长的回答很难真正说服孩子,会问这种问题的孩子,必然是聪明但不安于现状的孩子,何不让他们成立一个课题组探究解决?调查到最后,他们本身会恍然大悟:“噢!本来学习好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孩子就这样,从本身不想“吃”要家长喂它们“吃”,到本身主动去“吃”。

02

中等生:解决“吃不好”的问题

中等生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很努力但不得法的学生,另一种是有天赋不努力的学生,他们都是那种拉一把就可以飞的更高的学生。课题研究正是最佳的助推器。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行动-领悟式的研究,是根植于学生学习“田野”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很努力但不得法的学生可以在团队合作中彼此学习和借鉴,改善本身的短板,实现质的飞跃;对于有天赋不努力的孩子来说,可能他觉得学习没有太大的挑战,不够刺激,而课题研究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遇强更强,不竭挑战自我。

03

绩优生:解决“吃不饱”的问题

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也是两种:一种是既努力有得法的学生,一种是有天赋也尽力的学生,对于这两种学生来说,课题研究对他们的帮手则更大。

对于既努力有得法的学生,学习不算太难,但也不是很轻松,课题研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却有不同于学科学习的优点——户外进行,合作探究,过程反复,学习之余还能放松身心,对身心都有很好的帮手。

对于有天赋也尽力的学生,课堂知识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和其他同学“吃”一样的东西,最后“泯然众人矣”,及其可惜!而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完善这一部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素养,实现更高难度的跨学科研究和学习,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绝佳的促进作用。



课题研究正是如此,无论学生出于何种水平,每个学生都有适合本身以及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毕竟,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文字 | 大师小班编纂部

图片 | 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请提供相关权属证明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不跟随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450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