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互联网+教育”正在渗透每一个家庭,普通家长该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两手相挽 发表于 2019-3-15 17:0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两手相挽
2019-3-15 17:05:49 4341 0 看楼主


小蛙说: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式上,会议曾强调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其中就提到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互联网+教育”其实早已不知不觉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在出台的《教育信息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了“现在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发展方针。
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电子设备,我们的生活学习也早已和数字信息息息相关,现在的小孩,势必在这样一种数字化的时代成长,这是时代的产物。
而作为家长,在各种数字化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当下,除了配合学校的选择,本身更需要有选择地眼光和智慧。
顺势而为的智慧

一线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远远大于二三四线城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作为父母,都想把最好的教育提供给孩子,但是自身环境的制约,地理环境的限制,都让普通家长,感觉本身离优质资源多了那么些距离。
但数字教育是没有边界的。只需要一根网线,再优质的资源,都可以跟我们无缝连接。
去年,媒体的一篇报道《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大面积刷屏,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跟随成都七中同步上课。开设直播班的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称,16年来,有7万2000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完成高中课程,其中88人考上清华北大,大多数成功考取本科。
这就是资源不公带来的巨大差距,但是通过“互联网+教育”让许多处于资源弱势的学生获利的典型案例。



通过智能互联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利用大数据分析鞭策教学效率提升……
从不少代表委员带来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实现教育公平创造了更加便当的条件。
但是,这也需要家长意识到数字教育的优势,毕竟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如果家长对数字教育缺少认同,也就不能起到积极运用,并让其发挥真正的学习提升的效能。
并非只是在技术上做加法

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数字教育,只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教育上,只是一种技术的加法,只是在“教”的层面上,更加多元化了罢了。
实际上并非只是如此。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说,当前,信息技术正逐步优化教学方式,让精准施教成为可能。
“通过大数据将每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分析,准确发现问题,有效讲解,极大提升了教学质量。”一起教育科技创始人刘畅说,智能算法和知识图谱等还可以帮手构建智慧学习系统,使学生透过“叶子”看见“森林”。



数字教育不仅强化了“教”的效用,更能发挥“育”的力量。
比如,可以建立科学评估体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标尺”。
比如可以让孩子提升自我办理意识,让学习成为一种能力。
比如创新互联网学习平台,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字教育产品的使用

说到现在各种数字化教育软件资源丰富,家长的手机里,多少会应各科老师或者学校的要求,下载不同的教育APP。
或者是用来家校沟通的。或者是用来完成老师课后安插的作业的。或者是知识测评类的,用来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试的……总之侧重不一。
而一款相对成熟的数字教育产品,势必应该是一款“以报答本”的产品,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都能起到最大化的融合作用。



为老师备课和教学节约时间,和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

为老师和家长之间,建立更为高效便捷的桥梁。

为孩子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材,真正“因材施教”。

为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供更多的辅助性资源。

成都七中的老师们在数字教学的文献中也提出,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与“未来课堂”中,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创生”的过程中。创生,即创造和生成。在创造中生成,在生成中创造。以此获得本身的发展,并在发展中不竭提高适应未来的本质,这是中小学生最为主要的学习特征。

而家长,并非借助了数字教育产品,就可以对孩子的教育撒手不顾,而是在精神层面和本质培养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陪伴。

让数字化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助力,在教育的路上,更加事半功倍。

参考资料:
新华社:“互联网+教育”加出哪些信号?
文献:数字化环境下,未来课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和鸣教育,我为学习代言。

产品包罗:
AI蛙答答自适应学习软件(办事K12学生):规划学习路径、自主学习提分。
AI蛙课堂(办事学校):全新高效互动课堂。
AI蛙爱读(办事3--12岁学生):提升少儿阅读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两手相挽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434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