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包子引发的思考:教育孩子,父母要有分寸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吴木头 发表于 2019-3-20 11:3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吴木头
2019-3-20 11:35:52 3881 0 看楼主
比来一部中国风动画短片《包宝宝》刷爆了伴侣圈,引起网友热议。亲子关系是不少中国家庭的重心,恰逢开学季,这部影片戳中了很多妈妈的心,也引发了关注和讨论。



他们和平日里一样,妻子包包子、蒸包子、出笼上桌,丈夫迅速的吃完饭出门,甚至没有太多的言语交流。

不外,就在妻子夹起最后一个包子咬下去的时候,包子竟然哇的一声哭出来,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小孩子。 之后,这个“包宝宝”迅速成为妻子生活的全部。给包宝宝量身高在片中,我们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来自老母亲对孩子的担忧——对他悉心照顾,一刻都不放松,生怕他受到一点儿伤害。但是随着包宝宝一天天长大,他开始有了本身的想法。他想踢足球,而不是跟着妈妈耍太极;有本身的口味,不再喜爱妈妈给的零食 他有了本身的奥秘,不想让妈妈听见;他想和伴侣去玩,而无视妈妈精心准备的大餐...母亲与孩子之间,俨然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直到小包子带回了金发女友,并收拾行李准备离家,妈妈的情绪再也控制不住,情急之下她将小包子一把吞进口中,哭泣到不能自制。此时,镜头一转,妈妈吓醒了,本来刚刚发生的一切都是噩梦。

短片的最后,儿子回家了,并带给妈妈一盒属于他们回忆的食物。在这一瞬间,母子情感都释然了……看到这里,有的网友直言被吓到:而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还不是瞎编的,而是华裔导演的亲身经历。

石之予两岁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因为父亲工作忙,没时间陪伴孩子,带孩子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落在了妈妈身上,在这种丧偶式育儿环境下长大的石之予,也像无数中国孩子一样接受着妈妈的过度庇护和高压控制。 多少父母正以爱之名“吃掉”本身的孩子 ★一场关于“控制”的较量★

这部影片由华裔女导演石之予执导。用华人家庭的形象和场景

讲述了一个中国人熟悉的话题——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控制”以及如何面对长大以后的孩子。然而,“听话”并不恒久。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当他的想法、经历超出父母的经验值时。一场较量就开始了。就像动画片中的妈妈,要干涉小包子的兴趣爱好;要监听他的奥秘,不能接受他的爱情;要阻止他离开家……最终片中的妈妈在小包子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彻底崩溃了,一把将小包子吞进肚子里

泪流满面......多么痛苦的讽刺!不外,也应该看到:妈妈的控制欲不仅是个人性格问题,还因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付出的成本实在巨大。从吃喝拉撒睡到辅导作业、考试升学。很多妈妈牺牲了本身的职业追求、个人爱好让渡出极大的时间精力,因而,孩子一旦“失控”她会感觉到深深的变节感,会对孩子越抓越紧。或许,有一天,傍边国的妈妈们不必再如此牺牲时,她们的掌控欲也不再如此强烈。

此外,那些控制欲强烈的妈妈也有可能是本身在夫妻关系中有所缺失,是她们更离不开孩子的“依恋”和“顺从”。

可惜的是,这样的妈妈,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本身内心的焦虑感和控制欲。孩子要去拓展新天地时,是挥手目送,还是坚持随行?对妈妈来说,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教育孩子,需要有分寸感★

动画短片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有网友说,这短短几分钟的视频,看得本身泪流满面,仿佛看到本身和父母的故事。他们会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的生活,会周全地为孩子做人生的规划,为孩子每一步的人生把关领航。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但是更应该要有分寸感。父母应该准备好罢休,到了一按时候,安心孩子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 01

有分寸感,是明白什么事该管什么事不该管

常有这样的新闻:有大学生因为不适应学校生活,因自理能力太差而退学;大学生入校住宿,父母陪读等等。

这些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过度操心的老父亲、老母亲。他们会将孩子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孩子所有的事情都一手操办;而孩子需要做的只是“听话”,听从父母的安排。

学什么兴趣班听我的、考什么学校得听我的、工作得听我的,找什么样的对象得听我的······多少家长,把亲子关系变成了“控制与顺从”的模式。

孩子只知道服从,缺乏主见,对自我、对人生缺乏本身的思考,将来也只会随波逐流。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积极地接纳和理解孩子本身的想法与感受,让他多体验、多经历,收获属于本身的宝贵的人生经验。

爱得没有分寸感,就成了溺爱,孩子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

所谓分寸感,就是对参与力度的判断。

孩子的成长是他本身的事,家长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不能毫不关心,但也不要过度参与。

那些该孩子本身去学习、体验、经历的事情,比如学着本身吃饭、本身洗衣服、收拾房间、本身拿主意做决定,父母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学习和熬炼,而不是大包大揽,过度参与。

父母就在孩子需要你帮手的时候,给出本身的建议,陪伴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鼓励和支持,比什么都好。

02

有分寸感,是懂得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在孩子小时候,尤其是生命的前三年,父母给予深度的陪伴和关爱,再亲密也不外分,孩子会建立充足的安全感,这是他们成长的动力源泉。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有了本身的个人意识,隐私空间,思维方式,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以后,父母就要学会得体退出。

这个退出,不是意味着疏远和冷漠,而是适当罢休,保持适当距离,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

有些家长不懂得这个分寸,翻看孩子的日记、信件、手机信息,或是偷偷不雅观察孩子在房间里做些什么,希望能了解孩子的一切。

殊不知,这样的举动只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对父母越来越不信任,变得越来越懦弱、没主见,或是走上另一个极端,变得反抗、变节。父母越是抓得紧,孩子越是会逃得远,“爱之深,恨之切”。

真正智慧的父母,就是懂得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调整教育方式,从他的生命中得体地退出。

孩子大了,不会再事无巨细给他操持,而是培养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把控制权掌握在本身手里,而是给他本身做决定的机会,让他学会思考,有主见。

不再把孩子局限于一个小世界,而是罢休让他飞向本身的广阔天空,尊重他的独立人格、信任他、欣赏他,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手。

爱得有分寸,才会收放得体,进退有度。

曾有人说:“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地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需完成的任务。”

真正的父母之爱,是在孩子小时候给出足够的爱、照顾和尊重,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退场。下面是互动环节哦。

有人说,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类似的,那就是: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这则动画短片,是让你泪目?还是让你深思?

故事中妈妈“吃”掉孩子这件事,你怎么看呢?不才方留言参与讨论吧!谢谢“你”。淘宝优惠券商城点击下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吴木头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88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