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人物40名”名单(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041031 发表于 2019-3-21 18:2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041031
2019-3-21 18:29:46 6448 0 看楼主



21






汤 敏

汤敏,男,生于1953年,国务院扶贫办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曾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副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宏不雅观经济研究。2011年2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兼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曁南大学兼职教授,长城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50人成员。
1998年,汤敏和夫人左小蕾博士联合给中央有关领导写了一封信,建议大学三年内扩大招生一倍。第二年,国家开始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连续三年扩招,他为高等教育的招生改革做出了贡献。
同时,汤敏还长期致力于教育公平的研究,提出了通过慕课促进教育公平化、要把教育的投入公平地分配好、支持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办并逐步使农民工子弟融入公办学校等不雅观点。

保举语:首倡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提出通过慕课促进教育公平化等不雅观点,为中国教育公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2






唐盛昌

唐盛昌,男,生于1942年,上海市特级校长、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力研究所所长,曾任上海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唐盛昌具有很强的开拓创新意识,以“乐育精英”为教育理念。担任上海中学校长时,对学校办理机制、教育教学进行了整体改革,将其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识,使上海中学成为上海市第一所示范性高中申报学校,确立了其在全市普教系统的领先地位。上海中学在他的领导下,成为全国顶级知名中学,成为上海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
1993年,唐盛昌创办了国内第一所教育教学由中国人自主办理的上海中学国际部,并稳步发展,成效显著,成为上海第一座国际文凭学校,得到国表里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人办的一所成功的国际学校”,他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上海国际教育泰斗”。
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榜样、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保举语:以“乐育精英”为教育理念,将上海中学建成全国顶级知名中学,创办了国内第一所教育教学由中国人自主办理的上海中学国际部,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23






陶西平

陶西平,男,生于1935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名誉主席,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等职。
陶西平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研究工作,在引领和鞭策学校内部办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鞭策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促进因材施教、促进中国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其借助系统论理论分析了学校内部办理诸因素的彼此联系和制约关系,提出以整体优化思想对学校内部办理体制进行整体改革,建立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和教职工聘任制三位一体的学校内部办理制度,实现领导体制、办理体制和分配体制相协调的办理体制改革。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推广,为后来全国学校办理体制改革发挥了促进作用。
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保举语:在教育评价、学校办理、开发学生潜能、教育公平等方面做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4






王 铮

王铮,男,生于1964年,现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1980年考入北大附中高中读书,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6年毕业回到母校北大附中。
任教期间,善于学习,勤于钻研,乐于思考,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显著。1994年起任北大附中副校长,先后主管学生德育工作及学校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办理经验。
2000年筹办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兼任南山分校校长。2002年至2009年4月任深圳中学校长,在深圳,他贯彻因材施教,实现了分层教学和单元教学。
2009年4月起王铮任北大附中校长,创立了单元制,导师制和出国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
王铮在教育思想上追求民主、和谐、人文;在教师发展上要求淡泊、儒雅、大气;在学生成长上要求健康、自律、向上;在学校文化上追求开放、包容、博采众长。
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中国最具魅力校长”等荣誉。

保举语:贯彻因材施教,实现了分层教学和单元教学;创立了单元制,导师制和出国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推崇“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为中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5






王殿军

王殿军,男,生于1960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自2007任清华附中校长以来,王殿军不竭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从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制定清华附中发展规划,大力提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国际教育。
例如探索开发并推进大学先修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并逐步与国际中学教育接轨以适合目前学生发展需求;实行小班化办理和分层教学,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实践;研究开发学生综合本质评价系统,全面客不雅观评价学生成长过程并在全北京市推行使用。清华附中兴办的国际部现已成为公办国际教育的一面旗帜。
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保举语:在基础教育领域不竭进行探索和创新,在清华附中推进大学先修课程体系、建立综合本质评价系统、创立新型的中学国际部办学模式等,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26






魏书生

魏书生,男,生于1950年,特级教师,任台州市书生中学名誉校长、沈阳市第五十六中学名誉校长等职,曾任盘锦市实验中学的校长兼书记、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等职。
魏书生是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人学不雅观是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他的诸多教育改革办法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例如以教育民主与科学为指导,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教给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三结合;提高认识、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和培养习惯;实行“无批评周”、“治病救人周”、开展“道德长跑”、每人填报“自我教育计划统计表”;在教学内容方面补充名篇诗文、科学方法等内容;注重学生综合本质的培养;创立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等。
特别是他的六步课堂教学法,一经提出就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研究与推广。
他经常在全国各地讲学、开会、交流、介绍经验,为其他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曾获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劳动榜样等称号,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保举语:提出的诸如“六步课堂教学法”等改革理念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7






杨东平

杨东平,男,生于1949年,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自然之友理事长。
主要研究标的目的为教育现代化理论、教育公平、教育公共政策等,曾任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总策划。
长期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生态环境庇护、历史文化庇护、传统文化继承和改造、教育公平等问题并参与实际行动,致力于鞭策教育公安然安祥地方教育制度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数种理论著作和书籍,颁发论文30余篇,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和知识界有必然影响。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委托,自1993年起,担任有广泛影响的《社会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作者。完成中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课题《2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及主要特征》,并出版研究成果《艰难的日出》。

保举语:长期致力于鞭策教育公安然安祥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自1993年起,担任《社会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作者,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和知识界有必然影响。

28






叶 澜

叶澜,女,生于1941年,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叶澜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本科,留校任教50余年,首创并主持“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30余年,曾主持教育学科元研究、“新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基础教育改革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研究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级重点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已颁发专著、主编丛书70余本,论文百余篇,咨询报告若干,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余省部级奖项。
先后被评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榜样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表率等,其“新基础教育”研究先后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保举语:首创并主持“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30余年,以学派方式创建的当代中国教育学,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9






于 漪

于漪,女,生于1929年,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和杨浦中学语文教师、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1978年被首批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榜样、全国教书育人表率等。
其在语文教育方面颇具建树,总结出“点”、“线”、“面”、“体”的主体化教学方法,形成了思想性、重学性、情趣性、文学性等教学风格,逐步凝练出了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
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颁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

保举语:用六十年耕耘教育,用一辈子学做老师,于漪将语文教学看作是她一生的事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教师群体树立了表率。

30






俞敏洪



俞敏洪,男,生于1962年,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英语教学与办理专家。担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民盟中央常委,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等职。
俞敏洪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1年成立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培训机构。
俞敏洪和他创办的新东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新东方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私立教育品牌和行业领导者。
其创办的新东方学校占领了近半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超过数十万人次,由于他对留学教育专业的杰出贡献,被社会誉为“留学教父”。曾获“中国最具魅力校长”、“ 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等称号。

保举语:创办新东方教育集团,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私立教育品牌和行业领导者,被称为“留学教父”,为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1






袁振国

袁振国,男,生于1959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终身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社科司副司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袁振国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教育政策学,其诸多著作都具有广泛影响。例如《教育政策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和阐述教育政策研究历史与理论的专著;主编的《当代教育学》创新了教育学体系,成为几百所高校通用教材,获得国家级教材一等奖等。
袁振国第一个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政策研究生课程、第一个设立了教育政策研究博士点、第一个举办了“教育政策高级论坛”,他主持的多个项目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均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其主持的“十五”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重大命题》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几乎所有建议先后被教育部或其他部门采纳。
袁振国全程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研制工作,在全国建立了多个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了诸如建立义务教育均衡系数、构建本质教育指数等重要意见。

保举语:在教育政策研究领域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不仅为教育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础,还鞭策了中高教育研究的转型。

32






张楚廷

张楚廷,男,生于1937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长,主要从事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研究。
张楚廷其一以贯之的人主义教育思想坚持以报答根本,强调尊重人、理解人、赏识人、关爱人,特别关注人的尊严、自由、个性发展及人的解放,主张“生本位”、“师本位”。
在治校实践中,他大胆改革,以独特的眼光率先大量招聘博士、引进知名教授,开辟了一条“财从才来”的学校发展新道路,并不竭加强不雅观念文化建设。
其独特的治校理论与实践智慧创造了两个传奇:将湖南师大办成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办成了全国前列的知名民办高校。
此外,他还有许多其他贡献,例如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课程哲学专著《课程与教学哲学》、率先报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制度并鞭策了此项评选的废止等。
曾获徐特立教育奖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保举语:将“人、生命、自由”贯穿于其治学历程之中,创造了“两个传奇”,其高等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33






章开沅

章开沅,男,生于1929年,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等职。
章开沅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搏斗历史文献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享誉国表里。他是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
他在教育本质、教育功能、学生培养、教师发展、高校办理、国际交流等方面形成了本身独特的看法,鞭策了教育实践的发展。在一切以 “做人教育”为教育根本宗旨的目标下,章先生以爱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属点,培养了一大批的社会人才。
在任职华中师大校长期间,他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办事本能机能,通过“一校一县”模式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
在教育学术研究领域,章开沅结合史学特长,在教育史领域开辟了教会大学史研究,并在陶行知研究中后来居上,成为这些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也是我国请辞“资深教授”第一人,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保举语:在多个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学术贡献,培养了一大批的社会人才;通过“一校一县”模式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带领华中师大快速发展;请辞“资深教授”第一人,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34






钟秉林

钟秉林,男,生于195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兼任全国政协委员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等职。
钟秉林自九十年代以来从事教育办理和教育政策研究工作,全面阐释“新高考”并鞭策了教师队伍建设,其研究成果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
其参与了多项教育政策的起草与指定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10余项,其成果对教育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目前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跟踪与评估研究”等多项课题,对高考改革内容的改进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其在中学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富有新意的不雅观点,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保举语:长期从事教育办理和教育政策研究工作,全面阐释“新高考”并鞭策了教师队伍建设,其研究成果对当今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5






钟启泉


钟启泉,男,生于1939年,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成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
钟启泉在比力教育研究领域和课程论研究领域所进行的开创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来国内学者在这两个领域进行研究的基础,也使不少国外学者了解了中国的比力教育研究与课程论研究。
他主持了众多有重大影响的课题与研究项目,例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本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等,提出的诸如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等理念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变化,对我国课程论研究与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思想为“新课改”提供理论基础,对当前教育决策和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其著作多次获国家级重要奖项。

保举语:为“新课改”提供理论基础,为改革开放以来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6






周洪宇

周洪宇,男,生于1958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现任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
周洪宇长期致力于研究陶行知学、教育史学、教育政策学、教育实践四个领域,在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例如在教育政策学领域倡导义务教育免费论、基础教育均衡论、高等教育创新论等,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建言献策,2003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当面向温家宝总理建言实行义务教育学杂费、教科书免费,鞭策中等职业教育免费,鞭策国家教师制度顶层设计和全国性校车安全体系建立等,鞭策了中国诸多重大教育问题的解决(如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变为现实);在教育实践领域,努力构建“生活·实践教育学”以此鞭策现实教育改革发展等。
曾获“纪念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影响力人物30人”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保举语:2003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当面向温家宝总理建言实行义务教育学杂费、教科书免费,鞭策中等职业教育免费,鞭策国家教师制度顶层设计和全国性校车安全体系建立等,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7






朱九思

朱九思,男,生于1916年。历任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朱九思曾率先与刘道玉联名提出议案,希望增加教育经费,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营造民主自由的大学校风。
他领导华中工学院成为“文革”后第一所实行改革的大学,最先提出要把华工建成一所文理综合的大学,是“文革”后在中国高教界最早提出这一不雅观点的人。
同时,他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吸收与培养,提出“大学之本在教师、大学之路在综合、大学之源在科研、大学之魂在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至今深深影响着后继者。

保举语:最先提出要把华中工学院建成一所文理综合性大学,促进了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率先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38






朱清时

朱清时,男,生于194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等职,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中国改革试验田——南方科技大学的首任校长,朱清时创新地推出“先行先试,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自颁文凭”的办学模式,引起社会强烈关注,这一行动标识表记标帜着在中国建立能够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的研究性大学,回归教育自主办学,向国际先进大学行列进军迈出第一步。
他率先改革招生制度,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收优秀学生。学校以“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和“国际化、个性化、精英化”为核心和特色,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自主办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被称为“教育改革路上的独舞者”、“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一位走在中国教育改革最前沿的教育家”。

保举语:创新地推出“先行先试,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自颁文凭”的办学模式,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自主办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39






朱小蔓

朱小蔓,女,生于1947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等职,曾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教育及教育哲学等。
朱小蔓是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在实践中结合哲学架构与科学意识, 用现代科学知识综合考察教育问题,彰显教育中的“情感”维度,在全国广大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不仅如此,她还多次应邀出国做有关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教育的学术报告,举办情感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境外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著作多次获得国际级和省部级奖项,曾获评江苏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保举语: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彰显教育中的“情感”维度,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诸多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在海表里产生了重要影响。

40






朱永新

朱永新,男,生于1958年,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办理学博士,现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朱永新先后多次主持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国表里学术刊物上颁发论文 200 余篇。
与此同时,他积极践行教育抱负,从2002年起,由他发起的以“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核心理念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推广,以实际行动悄然改变着中国教育。
他积极参政议政、敢说敢言,以数百个提案议案关注教育民生,例如早在2004年,朱永新就呼吁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按照其教育提案与建议选编的《给中国教育的100个建议》获评为“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曾获“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保举语: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鞭策了中国的教育行动研究,为打破教育异化和矫正扭曲的教育改革做出了有力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041031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644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