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年路,一代代徐州人的回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怜心 发表于 2019-8-14 09:3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怜心
2019-8-14 09:31:07 9043 0 看楼主
似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条青年路,每条青年路,都有着本身不同的故事。

而徐州的青年路,我能想到的就是117号的老市委大院、132号的百货站、法桐林立的道路、带着沧桑气质的老教堂、静谧古典的沿街店铺以及每日飘扬的琅琅书声……这些碎片,是很多徐州人关于青年路的记忆。



徐州青年路,东起复兴南路、西至中山北路,大概有2公里长。本来叫城隍庙街,后来徐州把警察局设在城隍庙里,城隍庙街改为公安街。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为这条街上有几所中小学,青年人多,遂把公安街改为青年路。



01

青年路,一条被时间按下暂停键的街道

走在青年路,好像穿梭到几十年前。行人、法桐、公交车、两旁的建筑、就连路边老墙的一砖一瓦,都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除了偶尔经过的私家车和电瓶车,这条街道像是被时间按下了暂停键。两车道的马路边上,是一家家紧靠的店铺。



从复兴南路拐进来,没走多久就会非常拥堵,因为这里距离宣武市场很近,这里的人流量很大,每天人来人往、有一种紧张而急促的生活节奏。

就看到青年路上的老街坊,也是文化巷,里面的古玩商店偏多。刚进去就听到路边的一位老店主神秘地伸出4个手指,对一个小伙子说:你这个手镯啊,我给你这个价,你要是不卖,就去别的地方溜达溜达。



徐州人做生意,爽快中又带着些硬气。

文化巷里的店主多是中老年人,早先他们中很多人都在建国路的老花鸟市场做生意,后来花鸟市场搬走了,旁边的开明市场也走了,他们就来到老街坊,身边密密麻麻的宝物玩意儿,好像可以把生活填得满满当当的。有顾客来就热情招呼,没人来和旁边邻居聊聊天,或者玩着手机,也是悠哉。



很喜欢看树下乘凉的白叟,欣赏他们那种看起来不问世事,却深谙世事的风貌。白叟们聊起故事来,是路旁的树的年龄可以知晓的。



而再往前走,就是青年路216号,一个充满着庄严与神秘色彩的地方,徐州市耶稣圣心天主教堂。这个已经有109年的历史的神圣建筑物,每次路过,都被它深深吸引。



据了解,1908年,教堂动工兴建;1910年,竣工,是当时徐州最高大的建筑。1980年,省政府投资20余万元,复建了南部三脚架和钟楼。1992年,教堂自筹资金再次整修,屋顶加上铁楞瓦,地面重新铺瓷砖。

徐州广播电台《阿原拉呱》的主持人阿原曾经回忆:

“小时候一看到天主教堂的尖顶,心就发慌,看到那阴暗的房门里走出来的牧师、修女,就吓得魂飞魄散。隔壁的四中和教堂连在一起,那时候很羡慕四中小楼上学画画的孩子,所以到了今天仍想学习画画。”



在天主堂对面,还有一个很低调的天主教无染原罪修女院,修女院的大门每日紧闭,充满神秘,与一路之隔的繁华的淮海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写到这里,我不禁觉得生活在这座城市很幸福,感恩这个城市的包容性。你看,这条路上最重要的东西,都还在。

02

青年路,再也没有趴趴屋里的羊肉汤。

提到青年路,很多徐州人都会想到青年路羊肉汤,曾经有多少报答了喝一碗汤,在门口排了好久的队。



来源:爱徐州

如今,青年路的羊肉汤已经搬到不远处的皇城大厦了。虽然现在店内环境比以前改善了很多,但是我还是很想念在阿谁小小的趴趴屋里喝羊肉汤的日子,清汤红油,点缀一小嘬儿香菜,大口吃下,脸红心热,细汗淋漓。



来源:爱徐州

羊肉拉面馆再往里走就是回龙窝了,在没有改造之前,回龙窝也有很多这样的老房子。如今的回龙窝,已经焕然一新了。



再往前走一点,就是大巷口了,就到大同街了,钟鼓楼在那里。大同街也是一个让很多人怀念的街道,这里曾经是徐州最繁华的地方,很多老字号都不在了,但是经历几十年风雨的三珍斋却立起了崭新的招牌。



听白叟讲,从前,青年路上有一个城隍庙。城隍是古代道教祭祀的神,一座城市一位城隍,住在城隍庙里。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徐州二次光复,破除迷信,城隍庙大戏楼被拆除。

如今在百度上搜索徐州城隍庙,还是可以搜到位置:青年路266号,每次看到这个数字号码,就好像看到了徐州一幕幕的历史在眼前重演。



公安大院对面的土色墙上,国有老字号这几个字挂在斑驳的墙上,好像让人一下子回到了80年代。每次看到斑斓破旧的墙壁,一股岁月感悠然而生。他们是这个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我们寻找上个世纪故事的线索。



旁边的国营青年商场还在,孤零零的开着门,两旁的店铺早已歇业。



如今,青年路南侧一排路上有很多画着红色的大大的“拆”字,从公明东巷,到国营青年商场,这些旧时的记忆,不知哪一天就没有了。它像是这个城市的一颗朱砂痣。这条街也像,是这座城市的一颗痣,不痛不痒,却是无法磨灭的标识表记标帜。



03

青年路,多少人在这里等着下课。

“青年路上的年轻人”还有一个不成或缺的部分,那就是公园巷小学、公园巷幼儿园以及徐州四中,他们在徐州的教育史上可以说是叱咤风云。



公园巷小学创建于1937年,原名为私立光启小学,位于天主教堂后,1960年定名为公园巷小学。



本来的徐州四中,现在是徐州高级中学的青年路校区,虽然原四中和原六中合并有些年月了,但是在徐州人的心里,四中是一道擦不去的印记,其实也无须擦去,这不仅是因为他有着百年校史,也因为他身处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老四中与圣心天主教堂仅一墙之隔,甚至这墙都不太明显。教堂兴建的那年,要理学堂也开办了,这便是老四中的前身。

如今,每到放学时期,青年路无疑成为徐州最拥堵的道路之一。



而此刻,这些学校的孩子都已放假,青年路安静地不像话。路上的白叟偏多,戴着墨镜,被时光染过的银发,以及健康的肤色和神采奕奕的精气神儿,慢悠悠地骑一辆自行车,不慌不忙,没有什么着急的事情要去做。



时间,就像是一把鞭子,不竭地追赶着人往前走。这个城市每一天都在变化,拆迁、重建……像人一样,我们都在不竭的更新本身来适应这个社会。

而青年路,她向我们更好的诠释了从前徐州人生活的面貌,这种从容与闲定,正是快节奏所失去的。



来源:徐州楼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怜心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904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