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脾虚、体湿和体寒的调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夜昙SS 发表于 2020-1-6 07:2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夜昙SS
2020-1-6 07:26:37 5543 19 看楼主
1、脾虚




以前,我们很少关注脾虚,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脾虚之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所谓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2、脾虚的临床表现




脾虚证是指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1.脾气虚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

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3、脾虚的病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4、体湿




体湿即为体内湿气,其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




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




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对付湿邪的方法。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

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吐出舌头观察一下黄中带腻,那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




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5、体寒




“体寒”,以中医看,大部分叫做“虚寒”,就是体质虚且寒。




中医对于病情,可以用“八纲辨证”法说明,分成“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个八纲辨证。虚跟寒都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所以我们就说这个人虚寒。




寒体质的人就怕冷,再加上虚就更怕冷了。长期处于寒性体质,女性会影响到生育、月经等,男性就会引发性功能障碍。

体寒是由于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交错而引起的症状,要想彻底治疗体寒,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意,并且长久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地防治体寒。




身体中的热量大部分是由“肌肉”产生的,特别是通过下半身肌肉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体热的效果。平日里,可尽量用脚尖站立,拉伸拉伸手指,血液循环流畅了,体寒也就得到了有效预防。




6、典型症状




轻度体寒症状

1、怕冷,手脚冰凉

2、容易感冒且感冒恢复期长

3、生理期经痛严重,腹部有垂坠感

4、面色暗淡,无血色

5、易疲劳,关节部位易酸痛

6、睡眠质量差,睡眠浅




符合以上3项即可视为轻度体寒。

中度体寒症状

1、口腔内易发炎,易长口疮

2、容易便秘,经常觉得肚子涨

3、生理期紊乱,天冷后易延期或量少

4、皮肤干燥易干裂

5、脚后跟易干裂,脚部血液循环差

6、爱吃水果、冰激凌等冷食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中度体寒症状。

重度体寒症状

1、尿频尿液不易排出

2、下半身水肿严重

3、睡一夜手脚都仍冰冷

4、起床时手脚发麻

5、经常感到疲倦,四肢发酸,没有精神

6、经常感到胃胀气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重度体寒患者。

总结:无论体质如何,认清事实,调理身体是首要的,如果你是肥胖人群,先把脾虚调理好,身体也会慢慢瘦下来。




7、健脾祛湿 灸法治疗




1灸足三里穴






祛湿,可以灸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

2祛湿大穴——承山



承山穴是祛湿大穴。湿气重的人灸承山穴。因湿重而常感困倦时,承山一灸就能醒神了。灸承山几分钟,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表示膀胱经上的阳气被激发,正在排出湿气。

【取穴】

微微施力垫起脚尖,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即为承山穴。

3脾经上的「祛湿方」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脾主运湿,所以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这是一招不吃药而健脾祛湿的方法:



如上图,用手指从三阴交穴处开始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穴,反复地推。推过程中去找最痛的点,把它推到不疼了,脾经就通畅了。每天坚持做不仅健脾利湿,还能减肥美容。

注:若非医生操作,孕妇慎按三阴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cnilop2004 发表于 2020-1-6 07:27:3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cnilop2004
2020-1-6 07:27:38 看楼主
祛湿不吃药,太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xinqinglove 发表于 2020-1-6 07:29:08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xinqinglove
2020-1-6 07:29:08 看楼主
吃什么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qofqscoddg 发表于 2020-1-6 07:30:52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qofqscoddg
2020-1-6 07:30:52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xbbpspjjkc 发表于 2020-1-6 07:32:46 | 只看该作者
5#
xbbpspjjkc
2020-1-6 07:32:46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xmxmwufuee 发表于 2020-1-6 07:33:27 | 只看该作者
6#
xmxmwufuee
2020-1-6 07:33:27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qofqscoddg 发表于 2020-1-6 07:35:12 | 只看该作者
7#
qofqscoddg
2020-1-6 07:35:12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冰糖葫芦sd 发表于 2020-1-6 07:36:27 | 只看该作者
8#
冰糖葫芦sd
2020-1-6 07:36:27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1231651 发表于 2020-1-6 07:36:50 | 只看该作者
9#
1231651
2020-1-6 07:36:50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jjdhb 发表于 2020-1-6 07:37:12 | 只看该作者
10#
jjdhb
2020-1-6 07:37:12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夜昙SS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5543 | 回复:19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