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脸上长斑,体内必有瘀!按这4个穴位,气色好得不得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夜昙SS 发表于 2020-1-14 17:4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夜昙SS
2020-1-14 17:44:28 4723 12 看楼主
别人上了年纪依旧面色红润有光泽,自己却面色晦暗、色斑遍布,还顶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这难道就缺乏护肤和保养的后果吗?





并不是!——这是因为您,有瘀啦!




血瘀生百病,养颜先祛瘀




中医认为“无瘀不成斑”,色斑的主要病机就是血瘀体质。




这是因为,人体内存在血瘀时,血液循环会受阻,血液流速将变慢,气血不能上泽于面,皮肤中的黑色素就不能随着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排出去,长期如此,就形成色斑。




长期酗酒的人长的酒斑、爱生气的人长的气斑和身上碰一下就青紫,都是血瘀体质的典型特征。




此外,由于“不通则痛”,血瘀体质的人身体有可能经常会发生无缘无故的疼痛,如头痛、胸痛、肋骨痛、女性痛经、男性前列腺痛等。









血瘀生百病



    血瘀在脑,轻则出现头晕、头痛、犯困,重则出现脑部疾病,如脑梗、脑缺血、脑中风等;
    血瘀在心,轻则出现胸闷、气喘、心慌,重则导致心血管疾病,如心梗、心绞痛、冠心病、心衰等;
    血瘀在消化系统,轻则出现消化异常、腹痛、脂肪肝,重则出现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甚至癌症;
    血瘀在呼吸系统,轻则易咳、易喘、易发呼吸道炎症,重则出现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等症;
    血瘀在胞宫,轻则气色晦暗、内分泌失调,重则易发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不孕、子宫肌瘤等。




自测血瘀




只要有血液流经之地,都可能出现血瘀,诱发各种疾病。当身体有这些细微变化时更要引起重视:




① 紫。舌头两侧又青又紫,嘴唇、指甲、眼周偏暗紫色;




② 斑。黄褐斑、老年斑等大多数色斑,也是血瘀的征兆;




③ 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血瘀之疼痛,多为针扎样的刺痛,痛处不移,位置固定在一处或几处;




④ 血。皮肤常有不明乌青,是因为淤血存在于皮下造成,或受伤时凝血异常,或月经色暗有块,都可能是血瘀体质;




⑤ 脉。舌下静脉又粗又黑,或腿上有静脉曲张,血管弯曲且发紫;或太阳穴、手背等处青筋凸起,也预示有血瘀。




仔细对照以上症状,有1条相符就说明血瘀比较严重了。




淤不淤、看气色




俗话说,"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你的身体是什么样,必然会通过你的外表体现出来,就像最基本的脸上长痘,可能是内分泌失调、可能内火旺盛或者别的身体原因。




总之,脸上所呈现出来的一定和你的身体内部有关。




所以你的身体有没有瘀,一看你的脸就能知道。




每位女性朋友在心里都应该给自己定一个脸上气色打分表,每天给自己打分。




1、脸色潮红




一种生理性的,也就是由于饮酒、日晒或者激烈运动、情绪激动造成的。还有一种则是病理性的,对那种脸色长期像块红布一样的女性,要注意可能有心脏或肝肾方面的疾病。




2、脸色青紫




一般是因为血液缺氧,说白了就是气血不通、脉络阻滞导致血液中废物较多,瘀阻了正常的循环,使得脸色发紫。脸色发紫的女性朋友要特别小心肝脏病变。




3、脸色发黄




很多女性都怕被人叫作"黄脸婆",中医上认为,脸色发黄多因为脾虚致使皮肤缺少气血充养,多伴见水湿不化。




哪有斑,哪就有淤




脸色,女人健康的晴雨表!除了看脸色之外,第二个看的就是"斑"。女人最怕漂亮的脸蛋上长斑,即使花再多的钱也要把斑去掉,可是往往想而不得。




中医上认为,外斑则内瘀。脸上有了斑就表示我们体内那些不能被代谢、分解的废物和毒素、还有坏死的细胞、细菌病毒残骸等在微循环中由于流动速度减慢或者停止而瘀阻在体内。




1、额头或者太阳穴长斑




如果是太阳穴长斑,因为这两侧是胆经循环的部位,这说明肝胆功能失调、肝郁气滞。额头长斑的女性、消化功能会比较弱,常常会出现睡眠不好的症状。




2、鼻梁正中央出现斑点




鼻梁中部对应的是肝胆,鼻子中部出现黄褐斑,面色青黄,,这多由肝气郁结所致。患有肝气郁结的女性,一般是因情志不遂,或者工作精神压力大所致。当发现鼻头出现斑点,我们需要提防脂肪肝胆疾患。




3、颧骨处长出黄褐斑




脸颊颧骨是小肠经循环的部位,颧骨外侧则是肾部对应的反向射区。颧骨上部是三焦经循环的部位。





当你出现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胸闷、心慌、腹胀等症状时,这说明你消化系统和心脏功能减弱,在相应的颧骨处也就容易出现黄褐斑。两颧骨至耳前上方出现老年黄褐斑,身体是在告诉你出现了肾虚、三焦气机不畅等问题。




4、上唇长有斑点





上唇是大肠经所过的位置,对应是则是泌尿生殖器官,此处长出的黄褐斑是由气虚不足所致,大肠虚寒症状也表现在此。




女性大肠经所过的位置出现斑点,还伴有便秘、月经不调等症状,则需要警惕子宫、卵巢疾患的出现。




5、下颌外侧出现黄褐斑




在下颌外侧有人体非常多的经络组织,比如说胃经、大肠经、小肠经等经过此处。此处出现黄褐斑说明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同时还伴有下肢酸痛、腰膝酸软、手足寒冷等症状。




观脸部,测健康




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个自测方法,做为女人要时时懂得望脸审视自己面部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时清除体内淤积。




现在的办公室女白领们,脸上的妆容是越来越精致了,但是隐藏在妆容下的皮肤却越差。皮肤靓丽是每一位现代美女都想要的,任谁都想自带"磨皮"效果。可是这恰恰是大部分而上班族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




虽然说大部分女白领都坐在办公室里风吹不到,雨淋不到,阳光也晒不到的,可是有权威的调查研究显示,她们恰恰是气滞血瘀的易感人群,而罪魁祸首就是久坐不动。




4个美容穴




1、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和第二个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尖下即是;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方法:双手用力按摩合谷穴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对面部保养有很好的效果。









2、承浆穴




承浆穴位于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经常按摩有利于促进面部血液循环。









3、攒竹穴





攒竹穴位于面部,眉头内侧边缘的凹陷中,说通俗一点,眉毛生长的起点就是攒竹穴的位置。按摩双眉头凹陷处攒竹穴,能防治面部斑点。









4、太阳穴





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按摩双侧太阳穴有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淡化斑点的效果。









化瘀是养颜的关键




古话说“十女九瘀”,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经、胎、产、乳都以血为用,所以比男性更易为血瘀体质。




血瘀体质调理需要“化血瘀”,根据血瘀情况的轻重度,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调理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choicehk 发表于 2020-1-14 17:45:07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choicehk
2020-1-14 17:45:07 看楼主
4个美容穴
1、合谷穴2、承浆穴3、攒竹穴4、太阳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pizhouxiaoshi 发表于 2020-1-14 17:45:56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pizhouxiaoshi
2020-1-14 17:45:56 看楼主
要想脸色好不长斑,只有每天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choicehk 发表于 2020-1-14 17:46:46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choicehk
2020-1-14 17:46:46 看楼主
科普好文,系统阐述,为你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513548699 发表于 2020-1-14 17:47:42 | 只看该作者
5#
513548699
2020-1-14 17:47:42 看楼主
牵正穴偏上有斑喻何意?请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ttplay602 发表于 2020-1-14 17:48:06 | 只看该作者
6#
ttplay602
2020-1-14 17:48:06 看楼主
转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apian 发表于 2020-1-14 17:49:49 | 只看该作者
7#
apian
2020-1-14 17:49:49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490399346 发表于 2020-1-14 17:51:09 | 只看该作者
8#
490399346
2020-1-14 17:51:09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5118 发表于 2020-1-14 17:52:02 | 只看该作者
9#
5118
2020-1-14 17:52:02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rexfai 发表于 2020-1-14 17:52:39 | 只看该作者
10#
rexfai
2020-1-14 17:52:39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夜昙SS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4723 | 回复:12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