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唐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强盛的国力,宽松的文化氛围,开明的氛围促进了大唐文化的全面发展。酒文化自然也不例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 但遇诗与酒, 便忘寝与餐”,大唐的诗酒文化发展到了千古难达的高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唐朝,酒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纵观《全唐诗》收录的五万首诗作,与酒相关的已达万首。这充分证明了唐代酒文化的丰富发展。不同于现代,大唐的酒文化具有着很多独特的特点,它的发展与大唐自身国力的兴衰荣辱密不可分,且它更富文化性与艺术性;此外,大唐的诗酒文化蕴含着比德观与艺术性,唐人对酒的称谓也是多种多样,并在酒文化中寄寓了多种价值取向。
![]()
一、 唐朝酒文化的发展与大唐国力的兴衰密不可分
唐朝的酒文化发展与大唐的兴衰荣辱密不可分,深受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气质与意蕴。
初唐时期的诗酒文化主要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或是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愁,或是借酒来抚慰自己心灵的创伤。例如,初唐的名士王绩虽出身于宦官家庭,但却仕途不顺。他自称“斗酒学士”,寄酒来抚慰自己心灵的创伤。《新唐书》中曾记载:“其饮至五斗不乱,人有酒邀者,无贵贱辄往,著《五斗先生传》”。此外,他还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诗酒文化,“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 、“平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无不透露着借酒开怀之意。在武则天即位后,无数失意的文人墨客继续借酒消愁,推动着这一趋势的发展。
在盛唐时期,大唐的国力进一步加深,诗歌的繁荣更是达到了顶峰。因而,诗与酒的融合也是达到了新的高度。王维、孟浩然、李白以及杜甫都是盛唐诗酒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一时期的诗酒文化既存在“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恬淡雅致之美,又不乏的豪迈壮阔之情;既有“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又不乏“功名万里外, 心事一杯中”的立志功名,边塞杀敌的雄心壮志;既有在酒中享乐,一笑泯恩仇的快意,又能品味出失意人生的悲怆。
及至中唐,统治阶级腐朽不能,国立不断衰微。此时的诗酒文化已然蕴含着一份无奈与悲怆。白居易的“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酣歌”便是这一事实的真实写照。再到晚唐,大唐已经风雨飘零,国家摇摇欲坠,好多诗人开始寄情诗歌,用酒来麻痹自己。
在现代,酒文化依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较于大唐,当今酒文化更多的是用于餐桌礼仪与社交。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基础,当今酒文化的发展虽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却远没有大唐时那么深远。
![]()
二、 与现代相比,大唐的酒文化更富文化性与艺术性
酒文化不仅仅是液态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它的内容广泛,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也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学。众所周知,自古以来,诗酒便不分家。这一璀璨的历史现象更是在唐朝时发展到了顶峰。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大唐的酒文化不仅蕴含着诗的雅韵,更蕴含着酒的豪放。与现代相比,在古时,尤其是唐代,很多文人雅士倾向于把酒作为自己的创造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唐的酒文化更具文化性与艺术性。
唐代文人喜好饮酒。我们耳熟能详的醉酒诗——《襄阳歌》便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通俗易懂的醉歌将唐人嗜酒表现得淋漓尽致。酒在大唐文学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无论是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还是社会写实诗都与酒密不可分。例如,边塞诗是大唐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而这一题材的表述大都都离不开酒这一物品。“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脱鞍暂入酒家沪, 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此外,大唐的酒文化会更具文化性的特性还离不开唐朝饮酒的不同社会阶级。在唐朝,上至帝王,下至普通百姓,酒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初唐时期统治者顺应民意,实现开放宽松的酒政。李世民曾在《置酒坐飞阁》中写到:“高轩临碧渚, 飞檐迥架空。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除李世民外,武则天也是热爱饮酒之人。她是葡萄酒的忠实爱好者。“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写出了她游玩时饮酒的乐趣。唐玄宗李隆基同样是十分爱酒之人,“曲终酣兴晚,须有醉归人” 给我们描绘了盛唐下醉酒欢歌,尽情尽兴的宫中饮乐场景。除了私下饮酒,在重大节日或者论功行赏时,统治者还会例行赏酒。这一行为一方面维护了君臣关系,另一方面统治阶级的情感态度使得民间酒肆的发展达到了另一波高峰。
除了帝王,文人和官僚阶层也是酒文化的忠实爱好者。饮酒作乐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品位与情感寄托。这一社会现象的流行为大唐的酒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通过酒,我们可以品味出初唐诗人的雄心壮志以及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感情:或是对生活和自然风光的热爱,或是远离功名,对仕途的不屑。
立足于上述史实,我们可以发现:与现代相比,大唐的酒文化无疑更富文化性与艺术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应该静下心来去关注传统的诗酒文化。
![]()
三、 唐代的酒较之于现代更具意境,蕴含着比德观与隐居观
经济繁荣发展的唐代物产十分丰富,因而酿酒的原料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在公认唐朝的酿酒原料主要有动植物、谷物、果物三大种。因为原料的差异,唐人将酒划分为清酒与浊酒两大类。而清酒与浊酒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道德观念与心境,反映了大唐酒中的比德观。
清,即高洁,孤傲之意。因而,在唐人眼里,清酒就寓意着品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意。这一寓意显然十分符合文人墨客的内心思想。因此,清酒凭借这一特性备受大唐的文人青睐。“家家养豚漉清酒” 之势在唐朝盛行一时。借清酒来表达自己品性与内心所求的诗句更是随处可见。无论是李白的“此江若变作春酒, 垒麹便筑糟丘台”,还是白居易的“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抑或是王维的“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都体现了这一趋势。与清酒相对应的便是浊酒。浊,顾名思义,意味着浑浊,多意味着凄惨凄清之意。很多诗人借浊酒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悲怆和晚唐国家风雨飘摇,国破家亡的叹息。
此外,大唐的许多诗酒文化里来体现出隐居的观念。例如,“从道人生都是梦, 梦中欢笑亦胜愁”。许多空有才华却仕途不顺的诗人,会选择借酒抒情。在唐朝,无论是城市还是郊区,酒肆的发展都十分兴旺,甚至于很多酒肆会通宵达旦地营业。宽松的饮酒政策更加方便文人借酒抒情。
“酒引眼前兴,诗留身后名”,大唐的酒文化已然凝结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智慧精华,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以酒为伴,以酒汇友,通过酒来升华自身,寻求知己。这些加之于酒文化上的社交目的,更是为大唐的酒文化添上一份朦胧的意境美。也正是因为如此,唐朝的酒文化蕴含着多种意境与价值取向,既体现了百姓审美的情趣,又体现了内涵之美,丰富了文人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现代,酒仍然是社交礼仪最为重要的一环。以酒汇友也依旧是不少酒痴的追求。但在快餐式、碎片化文学高度发展的信息大爆炸时期,酒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一份浮躁的气息。许多人喝酒仅仅是为了喝酒,也许我们还会借酒来抒发自己内心复杂的感情世界,但已经少有人会去饮酒赋诗。能静下心来,认真品味酒中意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
四、 唐人对酒的称谓更多
与前世相比,大唐的酒酿主要有三大来源:家庭自酿,民间酒坊与官间酒坊。众多的来源也赋予了酒的不同称谓。
既有孟郊”且乐杯中物, 谁论世上名”,“赖有杯中物, 还同海上鸥”中的“杯中物”的代称;又不乏杜甫诗中“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中蚁浮的称谓;亦存在乐天诗中“一瓮香醪新插刍, 双鬟小妓薄能讴”香醪的雅称;还有元稹诗中”平生中圣人, 翻然腐肠贼”腐肠贼的称呼。此外,在唐朝,人们还会把酒称之为“腐肠膏”与“青州从事”。例如,“佳肴与旨酒, 信是腐肠膏”,再如“醉中不得亲相问, 故遣青州从事来”。
从上述史料,我们都可以看出唐人赋予了酒多种多样的称谓。而这些称谓也寄托着他们不同的思想情感与内心境遇。而在现代,我们对于酒的称呼就不免简单了许多,我们按照类别,简单地将酒划分为:白酒,啤酒,红酒,葡萄酒等等。虽简洁,但通俗易懂。
总结:
综上所述,酒文化是大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与酒相交融,成就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重要诗作。而酒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经呈现了与古时不同的性质特点。大唐的酒文化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与大唐国力的兴衰荣辱密不可分。此外,大唐的酒文化明显寄寓着多种多种的价值观念与情感追求。酒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成功走入了上层阶级的日常生活。最后,唐代的酒更具意境,蕴含着比德观与隐居观等不同的道德观念,值得探究学习。
参考史料: 《新唐书》《五斗先生传》《襄阳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