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段难忘的历史:板车小传 | 王以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20-6-30 08:3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20-6-30 08:39:56 3560 0 看楼主


板车,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别说见过,简直就是莫名其妙;但在上个世纪的下半叶,它却是人们特别是农村重要的人力交通运输工具,它的名号决不亚于现在的奥迪和宝马,几乎家家都有,像我这样当年亦工亦农的家庭,也不例外地拥有一辆这样的宝贝呢。

说它宝贝,名符其实: 搬运物件、拉送肥料、运输庄稼、交售公粮,都少不了它,哪怕走亲戚,也要拉上板车,带点土特产、坐上孩子,美滋滋的向亲戚家走去。譬如送粥米、吃喜面,拉上板车,车上摆满了婴儿床、小玩具、童车和蒙上红花布料的筐篮,篮子里盛满米面、红糖、鸡蛋……。娘家近人: 姑嫂叔侄姨、兄弟姐妹妈,一行浩浩荡荡走进喜气洋洋的女儿家中,兴致勃勃地从板车上搬下大家的深情厚意,既显娘家众亲情重礼厚、也让女儿面上有光。深宅宽院、高门明堂、宾朋满座、喜气洋洋……,那放在大门外的板车,就像现在停在门前的轿车。

收庄稼了: 割麦子、收稻谷、掰玉米、刨山芋、割豆子,地头准有一辆板车,那是留作收后运输使用的,农民拉着一座座金山银山,吃力而喜悦地向家中走去,车绊紧紧勒住肩头,汗水哗哗滴在脚下,双手沉沉握住车把,两脚重重踏上归途,身上流着汗,心中乐开花,一步一个脚印,和着后面的车辙印,勾画出一道长长的五线谱,奏响起一首首勤劳致富的农村欢乐曲。

这宝贝板车的问事,是时代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应该说是从独轮车进化而来的。所谓独轮车,山东叫”洪车”、我们叫”图车”,其实就是一个轮子的板车,肩头搭上车绊,两手握住车把往前推;而板车则是两个轮子,肩头搭上车绊,握住车把往前拉,当然车身要比独轮车长、面积大、装货也多,稳定性更好,深得人们喜爱,所以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户户必备。

我家也不例外,收割拉打运,不能老借别人的,必须设法也治一辆。要治车就有讲究了,若是买现成新的,太贵不划算,为了省钱,决定购买另部件自已装配打造。正好家中有2根结实的洋槐木,可做车架两边辕木,再配上一些比较好弄的木板、横樘木,请来木匠,很快就把车架子打了出来,比人家好的虽然短一点,但又不跑运输,光拉拉地头也就够了。

车架有了,还要配车轴、车圈、胶皮辘轳的内胎外带,这是要用现金买的,那时的钱是紧张金贵的,甚至一个钱能掰开当两个用,只好想办法,找到了当时还在橡胶厂工作的以正弟,他热情地向我推荐一款车带,虽叫次品,其实质量差不哪去,拉拉庄稼是没问题的,听从了他的建设,很便宜地买了车带;至于车抽车圈就不要求那么高了,没有买著名的青岛产的大缸铃名牌,那个太贵也不好买,就买了当地普通产品,又不搞专业运输,不须那么高级的,是铁做的就行,并自我安慰说:“哪有拉庄稼能压断车轴的”!三大部件买齐,请人装上车圈、紧好辐条、安上车轴、上好车带,充满汽,放上车架子,一辆崭新的板车便诞生了。从此我家也有了板车,那心里高兴劲并不亚于以后家里买了”马六””宝马”呢。

新板车成了我家的一份重要资产,也有了它的用武之地,但你必须会拉板车,虽然没有什么高深技术,但起码也要知道一些要领和窍门,首先要掌握它的前后平衡,平衡的关键,除装货时前后注意外,更要将车轴放到正确位置,一般嵌车轴的档穴有前后2个(个别有3个),空车时车轴须放在前档穴,重车则要放在后档穴,这是关键,这里有点杠杆原理,掌握了这些常识要领,拉起车来就轻松多了。

我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是往地里送肥料。屋后的猪圈出了一大堆猪粪,这是比化肥还好的有机肥科。星期天,我开始一车一车地往地里送,先把车轴推到后面的档穴中,车架两侧,装上档板,尾部装上堵头,肥料就不撒了。我一个人拉,不敢多装,轻来轻去嘛!哪晓得最后一趟遇到了麻烦,雷声已在天边响起,山雨欲来,树梢舞动,人都往家里跑,我则硬着头皮,要把最后一车猪粪送到地里。因没有时间了,明天周一还要上班啊,如避雨不送,岂不功亏一馈!我坚持着继续往南湖地里送,刚到地北头,已是大雨滂沱了,我拼命向地里拉去,这时雷声共风声齐鸣,汗水与雨水合流,刚拉进地头不远,松软的泥土就渐渐吞噬了沉重的车轮,走不动了;我虽双肩前倾、两腿直蹬,人与车身几乎形成一条直线,也只坚持几步,终于败下阵来,陷入泥土中的车轱辘不转了,瓢泼的雨水淋得睁不开眼,湿透的衣服凉冰冰贴在身上,无奈的我只好就地卸车,待风雨过去,我也成了名符其实的落汤鸡。

麦收的时候,再次上阵,这次经松多了,那是全家出动,收割房亭河南涯、北洼子里的一块小麦,割了几个麦后,我就放下镰刀,担负起拉麦的重任,路比较远,我的原则是宁可多拉几趟也不多装了,”轻来轻去搬例山”嘛!为了多拉快跑,也想叫孩子们体验一下”粒粒皆辛苦”的滋味,便让最小的儿子后面拾麦穗,两个大点的10多岁的儿子邦助拉车,我左肩搭上车绊,在中间扶把架辕,两个儿子一边一个拴上绳子拉偏经,满载麦子的板车,走在宽敞的土路上,经过马趟子、排水渠,一路向前,遇上小沟坎,也能轻松通过,一个上午,就完成了北洼子那块麦子的收割运输任务,没找人邦忙,完全自力更生,如果要论功行尝的话,板车应是最大的功臣,没有它是完不成任务的。

在那个板车大有作为的年代,县城里还有过平马车社呢!平车佔有不小份额,在农村更是主力军,不仅春秋四季生产用得上,就是平时生话也离不开它: 生病去医院、赶集走亲戚、妇女生孩子、搬家换房子、拉砖盖新屋、购买农药化肥、上街号猪售兔、甚至结婚娶媳妇也用上了: 一对恋人赶时髦,举行简朴婚礼,新郎胸戴红花在前面拉车,车上放上简单妆奁用品,新娘披上洁白婚纱戴着红花坐在车上,那神采飞扬的场面,那韵味十足的浪漫,比骑马坐轿还让人心动眼馋呢……。

但是,随着手扶拖拉机、“小四轮”的兴起,板车逐渐式微,进入了衰落期,特别是汽车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从工具车、小货车、大货车、收割机、各种轿车等交通生产运输工具陆续问世、发展和普及,板车渐渐地失去了它存在的空间,最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遍地奔跑的自行车、电动车、各式各样的轿车、货车。试想今天谁还会弯背躬腰、满头大汗地去拉着扳车受罪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别说板车,连小型托拉机都罕见了,当我们今天想起它,甚至想看它一眼的时候,那个当年纵横天下的板车群体、令人仰慕的时代“英雄”、已经和犁铧、耕耙、四轱辘大车一起,静静地躺在历史博物馆里了,若干年或几个世纪后,说不定还能出来一位研究板车的考古专家呢!实践告诉我们,飞速发展的时代,一切都有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356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