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众生百相|宋智:那时岁月那时人(四)“王罗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0-8-16 15:1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0-8-16 15:19:58 3789 0 看楼主
那时岁月那时人

宋 智




还是在上个世纪“人民公社”时期,我们生产队里的几个父老乡亲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但仍然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四)“王罗锅”



王罗锅名叫王宜中,是我们生产队喂牛的。由于他长期跪在地上弯腰铡草,在水里弯腰淘草,所以,他的背很早就累驼了。而且弯曲的非常厉害,比“刘罗锅”还罗锅。按照老亲关系,我该叫他表大。表大是个苦命人,解放前家里非常穷,由于营养不良,长的又黑又矮又瘦。平时沉默寡言,老实巴交。直到30多岁才和一个四川来要饭的女子结婚。从成立生产队那天起,他就开始喂牛,一直喂到“大包干”。

要喂好牛,最难得的是准时。特别是夏天农忙季节,天一亮牛就要下地干活。为了赶在下地前喂好,每天鸡一鸣他就得从床上爬起来,是全队起得最早的一个。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也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他都准时准点把牛喂好,决不让牛空着肚子下地。“文革”十年动乱,有一段时间,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连农村也受到严重影响。人们象疯了一样到处串联,光顾造反闹革命,全国秩序大乱。就在这种严重的无政府状态下,他也没有受到一点影响。别人能到处乱跑,他不能,生产队的十几头耕牛在那里张着嘴等他喂。他仍然和往常一样铡草淘草,准时喂养。你造你的反,我喂我的牛,一直坚守在牛的身边,从未缺过一顿。几十年,他一直在那里默默地铡草、淘草、喂牛、清理牛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别看他不识字没有文化,但做起事来却非常仔细,干什么都一丝不苟。不但能准时喂牛,而且非常注意卫生。夏天他喜欢在汪塘边的树荫下铡草。别人在上面用力铡,他抱着草跪在地上不断往铡口里续,铡一刀续一次,很有节奏,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别看这活简单,稍不留神就会出事。等把草全部铡完后,他就站在水里反复清洗。特别是青草根部的泥土不容易洗掉,他就用手一点一点搓,什么时候洗清水了才罢休,从不马马虎虎。这事虽然没人在跟前检查监督,但靠的是良心和自觉,他一直就是这么干,没有眼睛盯着他。所以,我们生产队的牛个个膘肥体壮,很少生病。

牛屋里的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夏天,牛屎和牛尿需要及时清理,否则,屋子里很难进去人。干这活又脏又累,一般人都不愿意干。我们经常看到他一个人在牛屋里清理打扫。然后又一粪箕一粪箕的躬着老腰往外背。也许他的驼背与干这重活有关。由于他经常打扫冲洗,所以牛屋里一点骚臭味都没有。每到冬天的夜晚,生产队的男人们就自觉聚到那里,一边烤着火,一边围在火堆旁抽烟侃大山。

为了更方便照顾牲畜,经队长同意,他把家从老宅子上搬了出来,紧挨生产队的牛屋盖了两间草房,日夜守护在牛的身边。有一年夏天,一头黄牛的眼睛发炎,招来很多绿头苍蝇趴在上面,他不嫌脏,端来一盆清水,里面放上食盐,用毛巾反复清洗。洗好后,他就蹲在牛的身边,不停地给牛拍打着苍蝇。

母牛生犊子是他最开心快乐的事。每当这时,他就高兴地日夜守在母牛的身边,寸步不离,生怕出了差错。最苦的是碰上冬天,天寒夜长,要是碰上难产的,他就更苦了,夜里连眼都不能眨一下。有一次 ,一头牛从头天傍晚就开始生,一直到第二天吃早饭时还未生下来,他急得团团转,不是因为自己一夜未睡,而是担心母牛的安全。好在他经验丰富,及时大胆地把手伸进去将小牛的腿拉出来,才保证了“母女”平安。对“月子”里的母牛,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经常用拐磨磨豆浆给母牛喝,比照顾“月子”里的老婆还细致。每逢这时,有人就跟他开玩笑说:“宜中,恭喜你,又添了一口。”他听了也就憨憨地笑笑,什么也不说。

生产队里的每一头牛,都是他的命根子。几十年朝夕相处,感情特别深厚,对它们的年龄、脾气和身体状况都了如指掌。有一年夏季农忙时,一头老牛一连几天吃的都特别少,清晨下地时,他跟耕地的再三交代说:“这头老牛给咱出了一辈子力,现在老了,没有力气了,这几天吃的又特别少,耕地时勤歇歇,不要再用鞭子抽打它。”到了中午,他不放心,就到地里看看。这时,耕地的正一鞭接着一鞭的抽打,老牛气喘吁吁的趴在地里爬不起来。看到这一幕,他心疼极了,一辈子没和人红过脸的他竟然跑上前去和耕地的大吵起来。耕地的骂他:“牛是你爹,你护着它。”他气得什么也没说,把牛从套子上迅速卸下来,牵着就往回走。回到牛屋,他端来一盆凉水轻轻放到牛的面前。牛通人性,不吃也不喝,两眼直瞪瞪的望着他,不一会,两眼竟溢满了泪水。表大看了心疼的抱着牛头,眼泪也直往下流。



作者简介:宋智,笔名智也,邳州市人,1949年11月生,大学毕业,退休前供职邳州市委、市政府机关。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喜欢写作和旅游。曾在中央和省、市报刊发表通讯、散文、杂谈、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500多篇,其中多篇获奖。出版散文集《东篱采菊》《远山近水》,和冯子礼先生合著出版《三国演义启示录》,荣获徐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78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