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缅怀邳州百姓心中的好县长朱广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0-10-8 13:0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0-10-8 13:07:57 6702 1 看楼主
缅怀朱广生县长,一位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好干部

李玉华



惊闻朱广生老县长不幸去世,心生悲伤,潸然泪下。朱县长为官清廉,为人厚道,文化造诣也深,是位令百姓尊重的好官。

我有幸见过朱县长四次面。

记得第一次见到朱县长的时候,是在一九八七年,邳县文联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搞了一次征文,我写了一首《老队长》小诗,侥幸获奖。当时,文联给我寄来一封信,你的《老队长》诗荣获三等奖,兹定于X年X月x日x时在某地点召开颁奖会议,请届时参加会议。我是骑自行车去的,那时邳县还没有电视台,是省记者来摄的像。当天晚上,我还没到家,江苏新闻就报道了这个消息,亲邻欣喜地告诉我,你上电视了。也就是在这个颁奖大会,朱县长到会致辞,我在台下远距离地第一次见过朱县长。那时朱县长就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临时代课期间,我开始了业余写作,陆续在《徐州日报》副刊《农家乐》、徐州《人口宣传》、《邳县报》、邳县广播电台发表一些文章,同时,我被邳县广播电视台聘请为业余通讯员,县政协文史资料特邀采访员,这时,我村的村主任,也是支部成员魏哲华向当时的支部书记推荐了我,村里有时开村民会议什么的,需要有人写点文字。魏哲华和我谈了话:你代课无非也是临时的,假期又没有工资。还不如来村里干,虽然工资不高,一年三百,但不需要天天上班,有事就到村部来(我代课工资每月三十元,加上班主任费两元,每月共三十二元)。没事该干啥就干啥。我欣然接受。就辞去了临时代课,回村做起了团支部书记的工作。在这里说句题外话,当把我的名字报到乡团委的时候,团委书记程俢敏说,你们村没有小青年了?马上要退团的人了,还来任团支部书记?魏哲华笑着说,等他干工作之后你就知道了。

走上岗位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邳县报、团县委、县电视台联合举办科技兴农电视知识大奖赛。乡团委要求各团支部,回村之后,召集广大青年团员参加。我把这个工作给支部书记魏云朋作了汇报。魏支书说事情很好,不过人心太散了,怕不好组织,要说学习场所我们条件可好了,有农民学校桌凳齐全,我说,我试试,用了一天的时间,走村串户,和团员青年分别谈了话,到了晚上,村部农民夜校教室里,青年男女济济一堂,笑语欢歌,学习热情高涨。村两委领导到会讲话,魏云朋书记对我的工作很认可,连说想不到。这次团县委颁发的组织奖(一个乡镇一名)乡团委给了我们团支部。

1992年,我被乡党委作为村级后备干部,送到邳州市委党校培训半年;这年,我作为我乡唯一的普通团员代表,出席了共青团徐州市第十四届团代会。因为邳州市团委给我乡的代表结构是普通团员,程俢敏书记说,我还不如你,我就没机会参加。

也就是这年,我第二次见到朱市长。因为那时邳县撤县建市了。

记得这年深秋的一天,我从党校结业回村了,有一天上午九点多,朱市长在我们乡党委政府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我们村部,村两委的同志早就接到电话,说朱市长要来我村视察。大家心情激动无比,朱市长来了,他还是象几年前,我见过的那样,一顶黑色的单帽,黑色的中山装,他一直就是这样衣着,包括后来我见过几次,他戴的单帽也许在六七十年代很普遍,但到了八九十年代,很少有人戴了,那时各级领导基本都与时俱进,西装革履了。可朱市长还是这么衣着,他就象陈永贵那样,虽然身为副总理,也不解下那条白毛巾。我想这就是用今天的话说不忘初心、人民公仆的本色吧。朱市长随和,和蔼可亲,爽朗的笑声立马就解除了我们的紧张,他和我们一一握手,他说:前几年,市委市政府倾向于邳北的发展,对这里重视不足,下一步政策要向这里倾斜,这里很落后,你们也要好好干,尽早改变这里的面貌,让老百姓脱贫过上好日子。他三句话不离老百姓,心里永远装着老百姓,我们深受感动,充满信心。

1994年,我们乡新调来一位乡长陈召联,他来到陆井乡第一个举措,就是要实施科技兴乡战略,陆井乡也称占城果园,是58年由一批错划的右派带领群众建成了江苏省第二大果园(第一是丰县大沙河果园),陈乡长是从徐州农校毕业的,他来到我们乡之后,首先看到的就是这里的果树老化,必须改良,而更新必须要有新的技术人才,这时,我们乡从果业、农业11个工区、行政村选派四十多名学员到徐州农校学习,我们村去了七人,有甘露,甘文丰,甘秀康,魏中林,魏春林,魏国强和我,当时我是被村委会作为我们村带队的派去的,乡里带队的是农技站长陈允龙。

开班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我们正在上晚自习,这时我们乡带队的陈允龙站长,告诉大家:农校朱校长马上要来看望大家,朱校长就是我们邳州市的朱市长,现在调到农校任校长了。我一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激动。没多会,朱校长在窦科长(是我们的授课老师)等老师的陪同下,走进教室。那时是初春,乍暖还寒,朱校长还是那顶黑色的单帽,中山装,披着黑色呢子大衣。我坐在最前排,由衷的崇敬,我率先站了起来,全体学员都站了起来,朱校长来到我面前,双手扶着我的双肩,让我回到座位。朱校长即兴赋诗:甘山白山大毛山,山山花开红烂漫。还有两句,我记不清了,时隔26年了。我的村是甘山村,白山是我西边的邻村村名,毛山是我东边邻村的村名。全邳州七百多个行政村,要不是心里装着百姓,怎能都记得这么清楚?朱校长讲了不少鼓励我们学习的话,记得有这么几句:四十九位学员,就是四十九颗种子,你们学成之后,回到家乡,把掌握的科技知识传播下去。(事实,这四十九位学员,后来确实起到种子的作用,原来的占城果园,果树品种是金帅、元帅、国光、红香蕉等,树型是跟苏联老大哥学来的:基部三主枝,中央领导干。后来引进了新品种,富士,美国红等,树型也改成了矮化密植纺锤型。连目不识丁的老果农,也学会了人工采粉、制粉、授粉,疏花疏果,冬剪、夏剪,环割、环剥等技术管理。)

两个月的短期培训,匆匆的就结束了。已到了春末夏初的季节,这时,我们乡的党委书记陈渠辉书记和许副乡长,来到农校接我们回家乡了。那天,我们培训班召开了结业典礼会议,会议前天,陈允龙站长,就给我说了,你要准备一篇发言稿,结业典礼,你要在会上发言。我们学员中,有几位学员包括你好玩乐器,看看能不能组织几个节目?我说,尽量办好,站长放心。

学员里展会亭会吹笛子,赵帮瑞会弹琵琶,我马马胡胡会拽几下二胡,高圣奎会吹口琴,虽然乐器不多,但是在教室里裹音,效果还是可以的。当朱校长和学校领导,我们乡来的陈渠辉书记,许副乡长步入教室,我们四件乐器合奏了一首迎宾曲。会议开始先是有朱校长讲话,我们的陈书记讲话,接下来就是我代表学员发言。记得我的发言稿里有这么几句话:记得刚来时,曾为邳州市两个文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朱市长,今天的农校校长,给我们这样说过:四十九位学员,就是四十九颗种子,今天,这四十九颗种子已破土发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定长大开花,用她们的风采,点缀占城果园一片春光。

后来,我们自编自演了几个小节目,我记得是我用《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个曲,再填新词,写了《我的家乡占城果园》,又写了《别了,徐州农校》,特别是毛山村的余敏学员唱了《父老乡亲》这首歌,对朱校长感动最深。余敏学员歌唱得很好,声情并茂,那每一句歌词情真意切,肯定是唤起了朱校长对邳州老乡的思念,因为我当时是伴奏的,坐在前边,我看到朱校长双眼湿润了,他在擦眼泪,邳州是他的第二故乡啊,他从乡镇干到县里,他对那里的山山水水无不留下太多太多的思念。

结业典礼结束了,我们在陈渠辉书记、许副乡长带领下坐上了接我们回家的大巴,走出农校大门,我看到朱校长和农校其他老师向我们挥手送别。在回家的路上,陈书记告诉我,朱校长叮嘱:让你把你的发言稿,还有你编写的节目歌词,节目联词全部抄写一份寄给他。我如是做了,不知朱校长收到没有。

多么好的干部啊,你为父老乡亲做过那么多好事,退休了,总该多享享几天清福,怎么就匆匆走了?朱县长,你是一位好人,哪怕到阴间,鬼神都会敬你,天堂安乐!朱县长,人民公仆安息!

免责声明:本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吴明生 发表于 2020-10-8 13:09:47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吴明生
2020-10-8 13:09:47 看楼主
在遥远的地方,我给朱县长深深鞠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6702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