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的热词“三转一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1-1-19 10:2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1-1-19 10:21:24 10857 0 看楼主
远去的“三转一响”

郑彦芹






“三转一响”,相信五六十年代的人,都不陌生。它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诞生的一个名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才逐渐淡出“高频词”行列。它是指当时国家有能力生产,而家家都希望拥有的物件。三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半导体收音机。那曾经是时代的骄傲,国人的骄傲,自主研发。曾是财富的象征,小康的标志。谁家有这四大件,令周围邻居羡慕不已,说明主人家境殷实。

后来,在农村,演变为“三转一响”做彩礼,方言叫“传起”,谁家姑娘彩礼有这几样,那就引来一圈子羡慕的目光。飞鸽车子罗马表,一度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奢侈品牌。我知道的自行车多是凤凰和飞鸽牌,缝纫机是蜜蜂的,手表有姑苏和钟山表,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是,计划经济年代,即使有钱,也未必买得到。因此,这在当时又是权利和人脉的象征。

任何高科技的产物都是双刃剑,一方面赋予积极的意义,它是时代进步,社会进步,国力强盛的象征;同时,有人赋予它另一重含义。当时的农村,物资极度匮乏,有人便把她作为炫耀的资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便成为娶媳妇必备物件。谁家的女婿“传起”有“三转一响“”就成为村头户尾,饭前饭后的谈资,婆家争先效仿,娘家攀比成风。有的人甚至不惜歪门邪道,高墙铁窗;甚至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成为婚恋之殇。

再后来,小康生活的标准升级提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变成新宠,成为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比起手电筒作为家用电器时代,那么此时的物件已经非常奢华了。

如今是飞跃的时代,手机电视,智能信息模式已经进入日常生活,没有会记起“三转一响”的存在,“三转一响”已经存在历史博物馆,封存于一代人的记忆里,甚至年轻一点的人都没听过这个名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手表已经无数次升级提档,多数以藏品形式出现;缝纫机电动化,智能化;自行车,再度成为新宠,多数是健身或者休闲之用,折射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半导体收音机无数次更新换代,电子产品更新之快,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网络信息充斥生活,游戏成瘾比比皆是。在享受智慧生活的同时,不应忽略发展带来的负面。践行科学发展观,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懂得自律,造福自己。

“三转一响”,曾经轰动一个时代,国人骄傲一个时代,为新中国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见证了时代变迁,也折射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变迁。

如今,轨道上的中国正在腾飞,神舟飞天,蛟龙出海,航母亮剑,嫦娥问月,开拓创新,向寰宇浩瀚。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三转一响”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和开拓进取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三转一响”在记忆中流淌,传承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追求卓越,自强不息!追梦,筑梦,圆梦,永远在路上!


免责声明:本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1085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