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阳明:读书以开其知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芮悦7312 发表于 2021-1-20 07:4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芮悦7312
2021-1-20 07:42:10 8133 0 看楼主


王阳明将涵养看作太阳所在的南,河流所去的东,人应望向和走去的方向。无论是想涵养自己,还是涵养孩子,这都是依归——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在涵养面前,都如孩童。

这“栽培涵养之方”即: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这里的涵养是动词,惟此才能通往作为名词的涵养。




何为读书的隐喻?便是这个时代正越来越少被提及的四个字——通情达理。为什么这么说呢?网络上有多少只知发泄情绪而毫无理性知见的喷子,每个人都看得见,理何在?网络上又有多少关于人心冷漠的新闻,每个人也看得多了甚至感同身受,情又何处?纵然是有,也是少到轻易就被淹没了。




王阳明说“读书以开其知觉”,“知觉”二字意味深长,既有知也有觉,分别指向的正是理与情。见识所在故达于理,性灵发养方通于情,没见识的人才会成为喷子,没性灵的人才会没人情味儿。“开”用的更有深意,盘古开天,开的是混沌蒙昧,开出的是天地清明。读书好谁都知道,但中国人仍是不爱读书的,脑袋正如盘古之前的时代,那就只能是通情达理的反面——无理取闹。

曾国藩说“读书可变化气质”,如此简易直白的涵养之法,如今却几乎成为了失传的秘密。

这三大隐喻,总结起来就是三种心性:心远,心诚,心明。所谓心学,就在不离一个心字。我们说一个人有涵养,诸位可以自己去想,是不是就是这三重内涵。这是王阳明指给我们的三条光明正道,其之所以光明的原理,正是《训蒙大意》里的一句话: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




还可以有另一种总结:发乎情,止乎礼,明乎道。而这,正是中庸之道,那个中国人几千年来所追求的至深之境。所以王阳明紧接着说道:“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之教之微意也。”中和,正是中庸之道的根本内涵、人之涵养的更高境界。再来温习下《中庸》开篇那句分量重的话吧:“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心中的诗与远方,就是未发之中;展现出的仪式感之威仪,就是已发之和;通情达理,就是致中和。这就是阳明之言看似寻常背后的大不寻常,那都是饱读诗书、内化于身心之后,对先圣之教与自我领悟的终极凝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芮悦7312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813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