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氏家族变迁记(二)明朝大迁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1-9-2 14:0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1-9-2 14:05:45 7813 0 看楼主
刘氏家族变迁记(二)

明朝大迁徙

高志明 刘立波








那首: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的歌谣,承载着移民及后裔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魂牵梦萦寻根问祖的地方。回望祖辈们迁徙的征程,追踪祖辈们的人生轨迹。在元朝末年、由于战争频繁,旱涝、蝗虫、瘟疫等天灾人祸造成黄淮、江淮、长江流域大半个中国人口锐减。河北、山东、河南、苏皖北部,描述当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荒芜、淒凉情景。
朱元璋统一天下, 明朝建立为了巩固政权、平衡人囗恢复农业生产,实行移民大迁徙。那时山西战乱极少,晋南又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保持相对稳定。加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中原百姓纷纷逃往那里谋生,人口剧增。当时洪洞县人口最多,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北关的广济寺是唐朝以来的驿站,政府设局派员在此办理移民手续。领取“凭照川资”。
当时移民政策:三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还说:凡家里有男丁的只留小儿子,其余全都迁移。又说:政府预先发出告示,除广济寺周边的不迁,其它地方都迁。限定日期都到广济寺大槐树下报道,不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央求官府。当成上万的人群聚集在大槐树下,官府调动大批官兵出其不意将其团团围住,所到之人不论男女老幼一个不留地全部迁移。
广济寺旁,宽阔驿道边那棵枝繁叶茂大槐树,老鸹在树杈间垒起巢窝(移民迁移活动都选择在晚秋后农闲时进行)。秋后树叶凋落,剩下光秃的树枝和那醒目的老鸹窝。移民离开故土面对大槐树跪拜,潸然泪下、一步一回首,渐远渐行。遥望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依依惜别,按照官方的指派、在官兵的监护下迁往中原各省。栖息在树上的老鸹,在萧瑟的秋风中发出声声哀鸣,似乎在为远去他乡的移民送行。
移民来到新的迁居地、另立族谱,而把家族的源头追溯到那山西洪洞大槐树。在山东青州博兴县东门庄村头公路旁竖立一石碑,上面铭文记载: 洪武二年东迁移民史记。二零零三年邳城刘氏族人赴故里续修家谱,看到了那个见证历史的石碑,仿佛浮现祖辈们迁移的情景,深深缅怀先祖。
刘氏谱载:平、坦、泰、夷四兄弟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广济寺迁往直隶省枣强县,后洪武五年又迁往山东省青州博兴县皂户陈家庄(今址鲍刘庄),入鲁定居后另立族谱。平、坦、泰、夷:定为一世祖,繁衍生息、族人众多、团结和睦,曾有“五世同居”之美誉。五世后分家,先祖刘泰后人移居东门庄。后十世祖:刘汉桂携子、孙南徙邳州。


免责声明:本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781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