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邳州蓝印花布》后记 | 作者 王如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绑琴 发表于 2022-5-15 11:0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绑琴
2022-5-15 11:01:05 3811 1 看楼主


《邳州蓝印花布》这本书,虽然不是一部以考据见长的史书,也不是一部以资料齐全取胜的典籍;仅作民间工艺的一种资料读本奉献给大家,引发人们的回忆,追思难以忘怀的蓝印花布与祖辈们戚戚相关的亲和情。
邳州蓝印花布看起来仅用一种蓝靛染色,其色比较单调,生产工具简单,印染工艺简便易行;但它是传统的纺织、绘画、凿刻制版、防染剂配料制浆、印染等民间文化综合艺术的结晶。由于使用天然的蓝靛和豆灰粉防染显花制剂,所印染出蓝白相间的蓝印花布色彩,光泽鲜亮、纯朴自然、绚丽多姿、千变万化,千百年来成为广大民众喜爱的蓝白艺术的精华和靓丽的服饰。
邳州蓝印花布纹样题材广泛,世间的花鸟虫鱼、禽兽人神、山水楼榭、日月星云,经过染坊艺人巧妙的构思;用简单的点、线、面的组合凿刻和印染,就创造出来了一幅幅吉祥如意而丰富多彩的祝福图纹画面;以谐音和隐喻的形象化语言,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思想情感。邳州蓝印花布凭着粗犷、简练、淳朴、亮丽的蓝白相间的花纹特点;散发着蓝香,显现着诱人的魅力和亲和力,使人们陶醉于她蓝蓝的色,白白的花……虽然历史的风烟掩去了她昔日的容颜与繁盛,技术的进步遮蔽了她朴实而靓丽的风采;但抹去不了她在人们心底的记忆。弹指50年,蓝印花布又翩翩而来,在风风火火的人间生活的舞台上,不仅显现了她的风采,而且登上了历史艺术的殿堂。2008年,邳州蓝印花布被列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作为邳州唯一的蓝印花布传承人,有责任将祖辈们传给我的印染工艺传承下去。我坚守执着,精心收藏保存了150余片祖传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印花版,守住了传统文化,守住了精神家园;并在传统文化的骨髓中注入了新时尚的元素,设计凿刻了150余种印花版图案,拓宽了蓝印花布的范围,丰富了蓝印花布的纹样和内涵。于是顶着村人的各种非议和讥笑,带领着妻子、儿子恢复了家庭的大染坊,挥汗操作印染,重温了人们那蓝蓝的记忆,圆了人们那蓝蓝的梦……
2008年10月1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新京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宝马集团等60余家学术机构、新闻媒体组成的“宝马中国文化之旅”运河行,宝马车队一行120余人来邳州蓝印花布染坊进行参观、采访,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通过电台、报刊、网站作了详细报道;使海内外的人们又目睹了蓝白相间的邳州蓝印花布,了解了邳州的民俗民风。
邳州蓝印花布是邳州人们创造的绚丽多彩的艺术精华,每一幅蓝印花布图案都凝聚了父辈们的心血和智慧,每一幅图案内容都蕴含着邳州民俗民风的内涵。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邳州蓝印花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协邳州市文史委员会组织了《邳州蓝印花布》的编辑出版工作;笔者十分有幸的主编了《邳州蓝印花布》一书,圆了邳州人民的夙愿。
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政协主席李继忠先生,副主席李克年、贾宜强先生,政协文史办主任娄可佩先生,文体局文艺科科长王海泉先生,文化馆副馆长高伯华先生,以及吴作杰、徐景州先生等,对本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许多鼓励和支持,摄影爱好者潘秀华先生亲临现场拍摄图片资料,并精心设计,付出了艰辛,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必然有缺憾和不足,恳请方家赐教指正。




二OO年十二月十八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zhengtse 发表于 2022-5-15 11:02:45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zhengtse
2022-5-15 11:02:45 看楼主
远去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绑琴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811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