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燮的岔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2-7-13 09:29:28 9759 0 看楼主


姚燮(1805-1864),晚清著名诗人、画家、文艺理论家,镇海崇邱乡姚家斗(今宁波北仑区小港镇)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后十年间(1835-1844)四次会试皆不第(也有五次之说),遂绝意仕进,在家坐馆教学,潜心诗画文史创作及收集整理。时大学士阮元见其诗画,赞其词如姜夔(白石)、画如王冕(煮石),因赠号“二石生”。姚燮一生著述丰富,仅存诗就有3400余首,为清代作诗最多的诗人。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这3400余首诗中,写到“岔河”的就有8首之多——诗人的“岔河”在哪里、是不是都与邳州的“岔河”有关呢?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找出了这8首诗,并找到了他写“岔河”附近地点若干诗作,今进行一番梳理,以期找到答案。直接以“岔河”命名的两首——
岔河.其一

七县星棋布吕梁,

云龙蜿蚴昔封彭。

地回西楚分睢泗,

山入东齐固峄防。

谢垒屯军馀草木,

汉家陵树有风霜。

客来览马邳州道,

千里沙平落日黄。

这首诗气度雄健,格调清朗,“吕梁、云龙、封彭、西楚、睢泗、峄”,六个强烈的地域名称词语后直接指向了“邳州”,毫无疑问,这里的“岔河”是邳州的岔河。作者由空间俯瞰到眼前之景,由远及近,写出了“岔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由东晋名将谢玄的屯军地只剩下萋萋草木到汉家陵墓上的树木刻满沧桑,由近及远,写出了“岔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岔河.其二

气遏云头万隼过,

眼明沙尾一山拖。

飙声天角龙呼雨,

人影波心马渡河。

屋窄门洼装暂卸,

葱甜薤辣酒微酡。

来朝驱马阴平道,

篆峄秦碑带藓摩。
这首诗前半部分气势奇骏,后半部分轻快洒脱。阴平,为鲁南古城,东与台儿庄泥沟镇相连,明、清时期属峄县,是离岔河很近的地方。“篆峄秦碑”就是著名的“峄山碑”。作者以葱和小蒜佐酒,不知不觉微醉了,想象着明早策马在阴平的古道上直奔峄山,去摩挲那长满苔藓的峄山古碑。结合其一,这里的“岔河”,也是邳州的岔河无疑。


再来看《雨后出岔河野望杂兴五章》——
其一

揽辔东徐道,风光入望迁。

居人忙打麦,天意属丰年。

漫说通输易,还愁补救偏。

知曾前夜雨,千里遍齐燕。

其二

宿雨沐朝暾,凉光到地温。

耕童黄箬帽,饷女绿丝裈。

护果茅当径,窥篱犬隔门。

门前禾百亩,晴碧荡沄浑。

其三

野菜花如绣,满塍黄蝶飞。

翩迁逐风去,撩乱上人衣。

佳日留春态,劳心羡物机。

林阴接芳草,天宇极清晖。

其四

榆柳参差树,村庄八九家。

山幽知地暖,五月见桃花。

墙角忙分秫,萝阴罢浣沙。

适机忘日夕,随分习耰耞。

其五

草藉水牛眠,溪回出钓船。

石泉溅作雨,林气蓄成烟。

野鸟迎暄语,山塍入晚妍。

柴桑知不隔,尘虑一为蠲。
五首杂兴以写景为主,间以抒情,都是写的农历五月乡村风光。第一首中“东徐”、“齐燕”交代了地域所属——“东徐”,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置,辖境相当今江苏邳州、新沂、睢宁及山东郯城、临沂等县,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又改东徐州,北周改邳州;“齐燕”,重于“齐”,春秋战国时期,邳州大地一度属于齐国疆域,齐威王时期,邹忌曾任相国,封下邳,号成侯。

综合这五首诗和《岔河.其二》来看,诗人应该是在岔河呆了几天,而且经历了一场雨。五月的岔河,麦子熟了,但春天并未走远——菜花如绣,芳草鲜美,野鸟喧歌,黄蝶纷飞,诗人漫步乡野,总体的心境是适意的。


今岔河镇样墩村东一千米左右有枣林庄旧址,虽早已成大片良田,但老一辈人很多还知道枣林庄的位置和名字。姚燮恰好也有一首律诗的名字就叫《枣林庄》,我们且来看一看,姚燮的枣林庄是不是就是岔河的枣林庄——
枣林庄

红阜千杨蔽夕曛,

土门万枳没荒云。

嬴秦未索亡馀籍,

赵宋谁张溃后军?

掠翅风斜鹰击垒,

压芜烟暝马依群。

何人击筑歌商楚,

掩耳驱车未忍闻。
大概意思是——红土山密密麻麻的杨柳遮蔽了落日的余晖,一处处土墙茅舍、一片片臭橘子树丛湮没于无边的暮云之中。秦国统治者没搜寻到逃离隐匿的人(而导致亡国),赵宋朝廷哪个人料理溃败后的军队?斜风中苍鹰挥动着翅膀击打着土墙,暮霭昏沉压着荒草,马儿聚成群。是谁击筑唱着悲伤的曲调,让我忍不住捂住耳朵赶紧驱车走开。从这里的“千杨蔽夕曛”来看,此时的杨柳应该是枝叶繁密的,基本可以断定为夏季。确定此枣林庄是否岔河的枣林庄,关键在于颔联的解读。《汉书.张良传》载:“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有研究者认为——张良当时的隐匿地就在现在的岔河镇附近,因为此处亦有圯桥纳履、黄石公庙遗迹及相关传说,据此推断颔联第一句写到的是留侯张良;又因宋将韩世忠曾在邳州泇口大败金兵,据此推断第二句写到的是韩世忠。结合诗歌里的景物描写等因素综合推定,此“枣林庄”正在岔河境内。而在笔者看来,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悲壮苍凉的,颔联中写到的两个人也可认为是项羽和文天祥——项羽名“籍”,是死剩下的楚国贵族后代,灭秦后定都彭城,兵败于刘邦后自刎乌江;文天祥努力挽大厦于既倾,兵败被捕后被押送大都途中经过邳州曾写下著名的《望邳州》一诗。“诗无达诂”,何况作者的这些诗既没有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又没有哪怕只言片语的注释,我们只能借助能找到的工具书和自己的学识修为来理解和分析。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他写的岔河附近地点的一些诗作的标题——《宿迁山行》,《自睢宁至下邳道中杂诗六绝句》,《车行皂河堤看杏花》,《钟吾驿》,《官湖醉歌示同行诸子》,《渡汶河二绝句 》,《韩庄闸舟中七夕杂诗得十三绝句》,《晓霁发顺河》,《马兰屯二章》......韩庄闸在微山湖,是舟行运河必经之地;顺河、马兰屯在现在的台儿庄区,离岔河极近。我们不妨看看他的《马兰屯二章.其二》
十里芜河齧土塘,

未晴天色昼荒荒。

谁教事后筹灾政,

喜及时清撤戍防。

废垒摩云无纛影,

大风吹野有鸿翔。

我来吊古思荀令,

一片菁茭没墓冈。
从这首诗里不难看出,诗人甚至曾跑到了兰陵县,去拜谒了荀子墓。综上可知,1835年到1844年十年间,为了去京城参加会试,浙东名士姚燮多次经运河水路或傍运河的陆路往返于宁波和北京之间,他走过官湖,尤在岔河有过较长时间的盘桓,三首七律和五首杂兴,由衷地表达出他对岔河这个地方的特殊情感。这八首诗是不是写在同一时期,不好轻下断语,但从内容看,除了《岔河.其一》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其余七首基本可以断定为夏季。因此,这八首诗极有可能是写于作者某一次在岔河逗留期间。八首诗足可以看出岔河给作者的感受是极为丰富的——有览景引发的思古之幽情,有看人听音引发的感伤悲悯,更有美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生发的惬意闲适和从容欣喜......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断,邳州的岔河是有着姚燮本人或其同行伙伴的知交故友的,否则,何以“屋窄门洼”也不以为意;否则,何以“葱甜薤辣”也能喝得“酒微酡”呢?“崇德尚义”的岔河,河山隽秀的岔河,历史文化悠久丰厚的岔河,你一定是深深地触动着了姚燮了!岔河,邳州的岔河;岔河,浙江人姚燮的岔河!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975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