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波文艺评论《飞泉集》的审美烛照 | 作者 王伟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渲仞咏 发表于 2022-8-13 10:4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渲仞咏
2022-8-13 10:44:54 10421 0 看楼主


欣悉《飞泉集》即将付梓,颇有冲动,很想谈点体会。盖因作者周波先生是我十分敬慕的老友,多年来我们笔墨交流甚洽,加之拟收作品大都是本人拜读过的,因而不揣冒昧,刍荛区区,忝列骥尾。
本书是时下一部难得的文艺评论专辑。一般而言,优秀作品臻至上乘已属可贵,而能写出引领时尚、提升审美的书评更为可贵,何况这是一部集纳了二十余篇书评的作品集,尤其可贵。
可贵之一,作者扎实深厚的文艺理论功底为我们撑出一片灿烂。周波先生七十年代初入伍,历任排长、连指导员,师、军政治部宣传干事,八十年代中期转业地方后,历任机关秘书、电台编辑、乡镇长和党委书记、县级机关部门负责人,长期从事文字工作,不仅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而且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文艺评论。举凡本书所收作品,细细品味,可说是篇篇切中肯綮,别有开掘。比如《诵之行云流水 听之金声玉振——杨华诗歌“佳句”工夫刍议》一文谈到诗歌创作时:
“笔者认为,写新诗(现代诗)在表现主题前提下,锤炼佳句,精雕细琢,对提高诗的内含力水平很是关键。像现代名家老诗人贺敬之、李瑛等对此皆颇为经意,像‘长征路上那血染的草鞋,已经化进苍松的年轮’‘一辆车,輾过了一个峥嵘的世纪’等等,都精警新奇,味浓意深。新诗炼句虽和古诗不同,因为新诗用白话,但多读点古诗,研究一下古人炼句的技巧和工力,该会是获益匪浅的。”
由此可见作者通晓诸多文体,且每常阐发精警独到的创造与见地。细读周波先生的评论,不难发现,他的理论、学养涉及文学诗词、文艺学、美学乃至哲学等众多学科的视域融合。加之规范的、翔实的资料引证,无一不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再如《诗心妙笔悟性 采得心灵风景——浅谈<南远景书画印研究文集>的散文灵性美》一文片断: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命脉血肉。自然的景与物只有在情感辉煌浸润中,才会生气贯注,幻化成令人忘我的艺术真境。南远景先生在评论书画家作品时,紧紧抓住这一点,尽力把评论文字抒发出散文的灵性,让读者通过阅读,心旷神怡般品出书画家作品的韵味,悟出作品要表达的深邃。”
由此足见作者文艺理论不仅有深度,还有宽度,对诗文、书画等文艺范畴,均能臧否指点,激扬文字。其评论既观照文艺作品,又观照现实生活,既有冷静客观的学理评判,也有灵动抒情的艺术随笔,因而常常呈现出情理交融的诗性阐发。
可贵之二,作者为时代鼓与呼的强烈使命感让人感佩。从源头上说,文艺是人民大众创造的,理应属于人民,为普罗大众服务是作家的首要任务。但长期以来尤其当下,我们的作家对当下火热生活和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却呈现一种游离倾向。周波先生所捧出的一帙帙佳作,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文艺评论,都紧扣时代、贴近生活,多视角、全方位地观照着人民大众所行所为、所感所盼。如他在《一曲英勇悲壮的抗战赞歌——高福岗<燃烧的禹王山>读后》所感悟的:
“当过兵的同志都知道,灵魂赋予尊严,血性赢得光荣,灵魂与血性永远是军人的脊梁和胜利的刀锋。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遇有战争年代;不管是从事何种职业,还是干某项具体工作,保持军人的灵魂血性,把握做人的基本原则,至关重要。有了它,即使面对热闹嘈杂的喧嚣,也能保持心灵的指向,在欲望横流的时候有所坚守,在攀登人生制高点的征途中,心向远方,壮志盈怀。”
这样的点拨与评判,给予我们的是拨云见日般的解读与点化。文艺评论是理性、学术的,需要冷静的解读、严谨的论述;文艺评论又是感性、艺术的,需要敏锐的感觉、自由的创造。周波先生能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思想、理性、意志即整个生命体验融入文艺评论,我感到他的评论便有了生气和力量。
可贵之三,作者火热情怀呈抱给我们的是一轮轮春日暖阳。周波先生几乎每天都在笔耕不辍,每每黎明时分,我常收到他刚刚搁笔写就的热作、快作,让我大快朵颐之余不禁感叹,这得有一副何等情怀才能如此坚守!综观他的作品,或关注民生,或赞美田园,或感时伤事,或谈古论今,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浓浓的爱、满满的情。表现在评论篇章,便是敏锐的把握和热烈的追踪。如《寄情山水意韵 抒发天地正气——宋智先生<浮生散记>读后》一文所言:
“《浮生散记》共六辑,其中‘赏阅山川’部分最让我陶醉。作者对祖国山水美的不同向往,凸显独特审美个性艺术追求,贯穿整部文集的字里行间。例如,《品读西湖》篇,写得别致宏阔,耐人寻味。杭州西湖游览者何止万千,写西湖作品也是数不胜数。对此,作者必须寻求全新视角,另辟蹊径,才能从自然景色中发现西湖脱尽浮华的灵性本质,那就是西湖的铮铮硬骨与浩然正气。”
无疑,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与生活的天然联系和血肉关系,同时也在于它对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周波先生的作品汲取的都是原生态的生活乳汁,因而他的作品有个性、有温度,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在他独特视角下所作的价值引领恰似一股清风暖阳,吹拂温暖着我们的身心。
可贵之四,作者呈奉给我们的是一束束绮丽的审美烛照。多年的写作实践给我一个坚信,好文章必须做到三个字——“信、达、雅”。“信”是真实,是基础,是读、写之间能够沟通的最大公约数;“达”是顺畅,是无阻,是读、写之间信息传递的最佳管道;“雅”是赏心,是悦目,是作者获得读者喜欢、赞赏的秘诀法宝。周波先生有哲人气质、诗人情怀,其遣词用句、篇章段落典雅脱俗,清新隽永。仍以《南远景书画印研究文集的散文灵性美》为例:
“书画评论除了它的专业术语外,要评到入木三分、如入其境状态,关键在乎情、在乎评论者悟的灵性,古人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举凡古今美文,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真情、真性、真悟。书画评论也是如此。设若没有苏东坡的浩然胸襟,哪里会有古赤壁迷人的清风明月;缺少了朱自清的苦闷沉吟,也不会有荷塘月色幽妙的美丽;桃花源里融进了陶渊明绝世情思,小石潭浸透着柳宗元的寒骨凄神。”
这些文字,直让我们感到缕缕清香从作者心田流转贯注到读者心田。
周波先生诗文、评论无疑氤氲着清气和英气,而更多的是充盈着锐气和朝气。因为他爱这个时代,所以爱唱赞歌;因为他爱这片土地,所以敢于发声。他捧给我们的是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别林斯基说,批评的任务,是 “从艺术的言语,译成哲学的言语;从形象的言语,译成论理学的言语”。通过这样一个理性提升的过程,文学作品具体个别的艺术描写,才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因为有了评论引导介入,《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作品才让读者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并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够汲取营养、砥砺奋进。文艺评论给予我们的正是一般读者难以悟到的理性提升与价值判断。
故而王尔德也说:“没有批评的官能,便没有艺术的创造。”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会对同时代个别作家作品起到支持、鼓励和指导作用,还会对同时代作家群体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倾向产生影响。
周波先生的文艺评论,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鉴赏力和艺术旨趣,还能激励大批作者与我们一道去开垦,去创造,去建设一个大美世界。
期待着作者奉献出更多优秀作品,繁荣地方文艺,赋能崭新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渲仞咏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1042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