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艾山乌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2-11-12 08:24:48 12822 0 看楼主
艾山乌桕

枫声/文


立冬小雪之间,想起几日前和几个朋友转悠过一圈的光秃秃的寨山,忽然就想起艾山,想起深秋里把艾山妆点得如锦似绣的那些树来。
艾山树多,树种也多。满山郁郁苍苍的松树自不必说,单是沿湖孝道那一圈垂柳就够人流连许久。银杏大道,樱花小路,刺槐林,成片的海棠,如意大道旁的柿子树,消防通道边树冠已长对头的朴树……如果你喜欢,哪一处都够你看上半天。当然,艾山的树留给游人印象最深的还是砖窑遗址“补天”雕塑附近那两株老棠梨树和那片橡树林——棠梨粗壮,树冠浑圆,橡树高大,蔽日遮天;端详它们,会很容易感受到顽强、古朴和沧桑交融所形成的扑面而来的美感。

艾山今秋又小“火”了一把——步行的,骑车的,开车沿着“小川藏线”一路攀到奶奶庙的,捧着手机的,扛着长枪短炮的,盯着航拍无人机的......大都是奔着霜降后满山红红黄黄的乌桕树而来。艾山乌桕一直都在,但好像没有哪一年像今年这样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游人——好像不来艾山看一看乌桕,就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即将飘零四散的叶,心里会空落一大片一样。


对很多邳州人而言,今年深秋最美的树叶不是张楼的红枫,不是时光隧道和姊妹园的银杏,也不是天下第一路的水杉,而是散落于艾山各处的乌桕。

对于艾山乌桕,印象较深的是四处:一是东门北侧荷塘边那一片,大抵得有十几株吧,都有碗口粗细,高高大大的,可以称得上林了。二是华严寺门口那几株,树高冠深,望之似触天云。三是圣旨亭边那几株,大山雀时来光顾,斑鸠和不知名的黑鸟常来盘桓。四是铁佛寺院里的那几株,大殿侧,台阶边,以静穆之姿散发着气派庄严。




注意艾山乌桕有几年了,尤其是铁佛寺禅院里那几株。秋来满树红黄,阳光下,每一片叶子都闪闪发亮;冬至一树暗香,满枝梢白色种子密密匝匝,恰似早梅盛开一样。不能不说,秋冬季的乌桕是很美的,尤其在这庙宇之中、廊庵之侧——夕阳西下,倦鸟归林,那一树众鸟翔集的场面,让人心生沉静,深感平安,难免悠悠然而滋遗世羽化之念。

但我一直认为艾山乌桕是“舶来”的树种。明代王象晋《群芳谱》里说,“临安人每田十数亩,田畔必种臼数株……江浙之人,凡高山大道,溪边宅畔,无不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乌桕树,乌篷船,这可都是江南的场景;鲁迅、郁达夫、周作人等现代文学大家的散文里也多有写到家乡乌桕的,他们的故乡也大都在江南。所以潜意识里觉得,正如香樟广玉兰一样,乌桕也是来自江南水乡。加之艾山是李县太爷主政邳州时花大力气打造的4A景区,李县令乾纲独断爱走秀,从江南买些大树栽在艾山怎么都好理解,雷厉风行、好大喜功也是他一贯做事的风格。原九龙山宾馆(民间时称艾山行宫)、现在的艾山管委会办公地北门前那棵乌桕树也非常高大粗壮,石雕旁,它安安静静地立着,每每经过,常让人有昔人已去、物是人非之感慨。

直到攀了艾山西南坡,看了大大小小、树形各异、到处都是的乌桕树之后,我才开始怀疑自己的认为:那些长在石缝里、山涧畔的,显然非人工种植;如果非说是种植的,那也只能是鸟——那些大山雀,那些样子很有些像乌鸦的鸟。
老家艾山前的同事传国说,他小的时候,艾山上就很多乌桕树。老家陈楼的朋友亮先说,他小的时候,庄子里这种树也不少,后来大面积栽植银杏树,都被作为杂树砍伐了。

如此看来,乌桕并非什么南方嘉木,而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原生树种。只是我还是颇为纳闷,我的老家离艾山也就三公里左右,怎么几十年来就没有注意过有这种树呢?

艾山多杂树,从艾山乌桕的生长情况看,耐旱,耐涝,耐瘠,耐寒,耐风,不择地而生,生命力堪比构树、山枣、刺槐、苦楝。乌桕之美,美在树形,美在树叶——乌桕树形之美,美在恣肆,美在洒脱;乌桕树叶之美,美在由绿到红的渐变,美在繁盛而又萧索,美在似锦如火而又沉静内敛。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木之以叶为花者,枫与桕是也。枫之丹,桕之赤,皆为秋色之最浓。”窃以为,与枫相比,乌桕树叶更美,不仅美在大小得当的菱状叶形,更美在黄红斑斓的明艳之色。

生于艾山,长于艾山,听松涛,沐山风,艾山乌桕自是与别处不同——艾山乌桕的树叶更精巧,艾山乌桕的树形更清奇。站在艾山一株心仪的乌桕树下,你会想到很多,耳畔会传来南朝民歌《西洲曲》的清唱——“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立冬正过,小雪即来,今秋的尾色正在褪尽,想看艾山乌桕如锦似火之美,只能等待来年。霜染乌桕红黄,斑斓恍若梦乡,深秋的艾山,明年,我们再走一趟!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1282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