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斤面——48年前军营生活散记 | 作者 徐敬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绑琴 发表于 2024-12-3 20:2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绑琴
2024-12-3 20:24:48 1118 0 看楼主


一九七六年七月,是我从新兵训练结束后,分到火箭炮十一连三个月时间,有一天是星期一,早饭前全连集合在食堂,往日都是在开饭前,队伍来到食堂门前唱一首歌,才进食堂就歺,今天战士们都不知道什么原因,提前来到食堂,各班做在各班歺桌傍等待领导讲话,连长韩启明讲:今天早上吃忆苦思甜饭,在吃饭前上忆苦思甜课,由指导员洪仁生给我们上的忆苦思甜课(洪指导员今年七十九岁,黑龙江省、安达市安达法院退休)。
他讲了很多,从红军过雪山草地,吃草根树皮和皮腰带,从延安窑洞吃小米粥、南瓜饭,讲到南泥湾开荒种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又讲到抗美援朝上甘岭战斗,指导员又给我们讲了,连队刚成立时“七斤面的故事”,干部、战士们听到后都深受教育,上了一场永远难忘的艰苦奋斗课!上完课,全连干部战士喝了一顿能照人影的二米粥,战士们笑着说:早上二碗稀粥,一泡尿给排出了!巧合的是那天上午连队出差到复州湾拉盐,我们一班去了四个人,我是其中之一,二百多里路,到复州湾盐场已中午,盐场领导安排中午装车,解放车在海边盐滩上行驶,十吨盐装好,下午二点半多了,每个人饿的前心贴后心,盐场给我留的饭菜一扫而光,还感到没吃饱!大家笑谈这次忆苦饭吃的是时候!
忆往昔峥嵘岁月过去四十八年,但总也忘记不了,牢牢刻在心上。
多少次我想动笔,写这件事,但对发生的事情了解不详细,只有撑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动笔,本着实事求是来写“七斤面的故事”,我请教了我们连队的老指导员洪仁生老领导。
他给我讲:沈阳军区、39军、115师、炮兵团、火箭炮四营十一连成立于一九七0年五月,在辽宁省盖县、青石岭公社,首任连长许成寿,首任指导员贾好斌,许连长今年八十一岁,安微省、霍丘县人,指导员的洪仁生老领导,连队司务长王江,吉林农安人,转业到长春市,在一次服装店火灾中不幸遇难。
洪指导员说:连队刚成立,一无所有,每个战士每天四毛五分伙食费,每天一斤半杂粮,细粮占比不到三分之一。
我又了解了连队的老战友蔡瑞根同志和老战友刘阿末老炊事班长,他们二人均在无锡今年76岁,对“七斤面的故事”一清二楚。
他对我说:那时连队刚组建,没有家底,一穷二白,战士们年轻力壮,连队在盖县青石岭打石头,每顿都吃不饱,半斤干面蒸一个馒头,每人一个,根本吃不饱,大个子的力气大,干重中之重活的,例如打钻手,更是饿的无力气,昏倒的不是少数。
当时连队炊事班班长:刘阿末他也是无锡人,与蔡瑞根老战友从三四四团调到我连的。
有一天连队只剩七斤面了,连长、指导员知道后都犯了愁,全连七、八十人在打石工地上,施工地点离营部、团部又远,远水不解近渴,正当连首长犯愁的时候,炊事班班长,刘阿末带二名炊事员,拿着麻袋,到老百姓收过的白菜地里去捡白莱帮子和扔下的菜叶,拾回来后炊事班洗净剁碎,把水挤净,弄成菜团子,在桌上白面上滚一下,放在笼屉里,蒸熟而食,七八十人,每人不到一两干面。
后来此事叫团文化干事给报道出去了,师、团、营分别表扬,刘阿末老班长被评为艰苦奋斗标兵,在部队巡回演讲。深刻地教育了干部与战士。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我连代代相传。
只要有新兵下连,连首长都讲“七斤面的故事”!
艰苦奋斗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发扬光大,虽然现在物质丰富,生活标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不能丢,要代代传下去,红色军魂铸造英雄部队。
这个故事今相传五十四年,我听到这个故事已四十八年,念念不忘“七斤面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绑琴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111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