㧾 (hū)搧(shān)廹(pǎi)踡(juǎn) ——邳州方言里四个“动手动脚”词语辨 作者:枫声 邳州方言里有四个或“动手”或“动脚”来“威胁”、“恫吓”、“打击”别人的动词词语,想来很有些意思,姑录于此。 “㧾搧廹踡”四个方言土语词汇并非邳州方言独有,以徐州为连接点的皖北、豫东、鲁西南一带,很多地方也说,但好像都没有邳州方言里用得这般完整、这般清晰、这般分明。 “㧾”和“搧”动的是手,但打击的重点有别。“㧾”强调的是头,类似于“劈头盖脸”。“搧”强调的是脸,类似于“掌掴”。虽说这两个词老邳州人都用,但有些教养的和缺教少养的还是不同——有些教养的老邳州人多用“㧾”而慎用“搧”,尤其是男性面对女性的时候。 记得多年前在一所学校的办公室里见到两位来看孩子顺便见一见班主任的家长。一位是中年男人,满脸疲惫,笨拙地跟孩子班主任客套一番后丢下一句话:刘老师您就拿他当您的孩子,不听话您什么都不要说,搂头㧾就是,敢反齿您就往死里揍。他家孩子是男孩,确实不太听话。一位是中年女性,涂脂抹粉,香气熏人,娴熟地跟老师客套一番后也丢下一句话:某某某她要是不好好学习,老师您也不要跟她废话,铲脸搧就是!一个“搧”字在办公室里荡来荡去,听得几个女老师直皱眉。 “㧾”字好说,基本不含什么恶意。长辈对小辈,同辈对同辈,同学、小伙伴之间开玩笑打闹时一方被调侃或被惹恼了似乎都可以说。比如,有小朋友在学校被老师给打了,回家还觉得委屈,见到父母不免哭哭啼啼,父母肯定要问原因,小孩就说了:老师拿课本㧾我。听到一个“㧾”字,父母顿时就放下了心,转而宽慰孩子:老师㧾你几下能有什么?肯定是你犯错误惹老师生气了! “搧”字刺耳,听起来就让人怒火升腾。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家庭、有些圈子里“搧”来“搧”去地用惯了,一家淌口水——老少不分,不以为意。农村里,叔伯公(老大不头子)如果与弟媳妇口角时言语不慎用了“搧”字,弟媳妇一哭二闹三上吊不说,弟弟回来准会跟哥哥动家伙。所以,这个“搧”字同年龄段同辈份同性别的之间开玩笑时用用可以,不会出什么事,若是恶语相向吵架时,这个“搧”字就是刀剑,你来我往,杀气腾腾。 “廹踡”动的是腿脚,但打击力度不同。“廹”类似于“踹”,“踡”类似于“踢”。邳州方言里,“廹”和“踡”是中性词,基本都是用于熟人——大人对小孩,同辈之间、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之间,多是玩笑似的“威胁”和“恫吓”。 比如,小孩不听话,早晨磨磨蹭蹭不起床,惹得妈妈烦了,可能就会来这么一句:你起不起?再不起我廹死你!比如,小叔子和老嫂子开玩笑,玩笑开得有点大,老嫂子红了面皮,可能就会来这么一句:你个小死鬼是不是该死了?再嬉皮笑脸的看我不踡死你! 有意思的是,和“搧”一样,“踡”字虽不难听,但男性往往不用这个字对女。虽说不至于像“搧”字那样惹祸,但你一个大老爷们若张口闭口地要“踡”谁家的娘们,那家的娘们不愿意不说,那家的老爷们也会严重不悦。“廹”可以随便说,“踡”还是要掂量掂量再出口。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用“踡”字的多是女人,邳州纯爷们很少说,即使说也是偶尔的口误,倒是那些娘们男经常会挂在嘴边。 邳州方言里表示“动手动脚”去打人的词语还有“撸”和“揍”。 不过不同的是,“㧾 (hū)搧(shān)廹(pǎi)踡(juǎn)”是徒手,“撸”和“揍”可不仅仅是“动手动脚”,而且是手脚并用,拿着棍棒刀剑也是可能的。 邳北方言里有“小叔小叔,逮着就撸”的习语,表达的是,小叔挨侄子打好像是天经地义。 至于“揍”,说得就更为普及了,言语口角,矛盾冲突,这个字带着挑唆,带着火气,带着满腔恨意,一下子就来了——揍,给我揍,给我狠狠地揍!想起某个恨意难平的瞎不人来时,还有一句话准会脱口而出:那孩子,就不是人种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