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邳州依宿山因秦朝末年韩信在此山上住过一晚上而得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p11d44u61r
5 天前 86 0 看楼主
依宿山因秦朝末年韩信在此山上住过一晚上而得名。《徐州府治》载山窝古槐在唐代即有名,薛礼征东时,大将尉迟恭在槐树上拴马,所以有“尉迟敬德打马看槐”一说。戴庄镇东有依宿山,略呈南北走向,长约三公里,同名主峰高150余米,山下有村名依宿村,村旁有集市叫依宿集。略述此山名称的来由。所谓“依”和“宿”,分开念时,邳州当地土话发音略同普通话,音为“Yi Su”(音:一宿),但在戴庄镇,作为地名,当地人称其为“Yu Xu”(音:语徐)。戴庄当地较普遍的看法是,此山因秦朝末年韩信在此山上住过一晚上而得名,住了一晚上,即为“一宿”,也就是“依宿”,依宿山上有石屋一个,由三块巨石垒成,叫“韩信瓜屋”,据称就是由韩信当晚用三块石头垒成的。这种说法流传甚广,而我却更倾向于另外一种说法,因为它在“依宿”这个词不合常规的发音问题上颇有说服力。相传西周初年,徐偃王在与周穆王之战中败走此地,其子嗣迁徙至此山下,百姓依附,而后,这座山被叫作“徐山”,后人倚山建立集市,所以此集市叫“倚徐集”,而此之后当地人又用集市名来命名此山,称此山为“倚徐山”。谐“徐”为“宿”,所以叫“依宿山”。(邳州当地把“宿”称作“Xu”)。“倚徐山”,在发音上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当地人叫“依宿”为“Yi Xu”。此外,(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徐偃王,江淮诸侯皆伏从,伏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遣使乘驷,一日至楚,使伐之,偃王仁,不忍闻言,其民为楚所败,逃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后遂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有神灵,民人祈祷。今皆见存。” 彭城武原县,就在今天的邳州。武原县东山,就是最初的“依宿山”、“徐山”、“ 倚徐山”。“山上立石室”,就是“韩信瓜屋”。江苏地方志载武原山徐偃王石室在今邳州市戴庄镇依宿山。所谓“韩信瓜屋”,是当地人以讹传讹,究其原因,大概是在民间,韩信比徐偃王更具知名度。关于徐偃王,其为西周时徐国的国君,公元前1000年,徐偃王趁周穆王西去昆仑山之际率三十六国攻周朝国都,周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后穆王联通楚共同伐徐,偃王仁,不忍闻言,其民为楚所败。其人其事载于《史记》、《元和郡县志》、《徐偃王志》、《太平寰宇记》、《博物志》、《竹书纪年》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p11d44u61r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8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