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师星闪耀(4)|永远的先生,永恒的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a斐然 发表于 2018-12-8 08:3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aa斐然
2018-12-8 08:32:58 4264 0 看楼主
教育是每个人的生活准备,是走向未来的基础,分享前人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前提。从必然意义上来说,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

——题记

-





徐特立:永远的先生

-

徐特立是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从事教育和革命长达70多年,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徐特立从1895年开始从事乡村教育,他从私塾、小学、中学、师范教育到高等教育,不竭地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特别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更是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创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徐特立为人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徐特立在14岁时,立志“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于是改名特立。自1905年以来,徐特立在长沙好几所中学里讲授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等课程,还先后担任周南女中校长、善化县(长沙县)高等小学校长、省教育司科长等职,人称教育界的“长沙王”。

徐特立胸怀教育教国的抱负,锐意进取: “大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非同泽柳新稀弱,偶受春风即折腰。”

为了办妥学校,徐特立把以身作则的感召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使他办理学校举重若轻。徐特立以渊博的知识、率先吃苦、带头尊重人才的品格,博得了师生的钦候。比如,别的教师扔掉的粉笔头,徐特立又捡起来用,口袋里经常装得鼓鼓囊囊的,本身的所有用品比一般教师还要差。所以,当他号召大家勤俭节约,支援学校,为学校解难时,人们也都乐于接受。

虽然当时学校穷,但徐特立当校长,能够聘到教学水平高而不计较工资待遇的好教师。原因是,徐特立带头尊师重教。即使徐特立身兼3所学校的校长,他也从不盛气凌人且对教师谦敬有礼。有些在别的学校教课的教师,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主动来校要求与他共事。

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徐特立冒着大雪送聘书给著名的地理教员鲁景深。此时,鲁景深尚未起床,于是徐特立在客房里等了两个多小时。鲁景深知道此事后,深受感动,尽管已接受了别校的聘约,仍表示愿意到学校来兼课。

徐特立虽然当过省议会副议长,又曾担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是全省有名的教育家, 但生活却极俭朴,穿着也极普通。一年到头,布衣布鞋,有时甚至穿补丁衣和草鞋,活像个乡下人,故有“徐二叫化”之谑称。

徐特立在湖南一师任教时,住地距学校有10来里,他每天总是步行到学校,从不坐轿子。遇上下雨天,徐特立就穿着木展钉鞋,撑着朱红纸伞, 腋下挟着讲义课本,按时到校上课。

徐特立为教育和革命事业办事了70余年,被毛泽东称为“永远的先生”。

-





西南联大:在艰难困苦中播种未来

-

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的组织下,于危局中背井离乡 ,风餐露宿地开始了南渡之旅。1938年4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组建于云南昆明。西南联大,存在前后不外9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爱国、进步、奉献精神的丰碑;西南联大虽处边陲,却引领思想、办事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绚烂的页。

在这短短的几年间,先后于西南联大执教的有:陈寅恪、冯友兰、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陈省身、吴大猷和周培源等学术泰斗、专家300余人。

在众多毕业生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国防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联大校友录上,还有两个更为耀眼的名字一杨振宁、 李政道,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耀眼成就,抗日救亡的铁流中同样有他们刚毅坚卓的身影。9年间,先后共有1200余名联大学子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大军,有14位联大学子献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落成。在这块由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闻一多教授篆额、 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教授书丹的纪念碑上,镌刻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共834人。

西南联大条件的艰苦令今天的我们不行思议,几十名学生挤在铁皮屋顶、土坯墙的教室和宿舍里,在暗淡的灯光下却是一片鸦雀无声的自习景象。

名师、教授们的生活同样异常艰辛,闻一多、华罗庚两家十几口人共居一室,中间用布帘隔开,形成“布东考古布西算”的奇特格局。在物价飞涨的年月,名教授也不得不卖衣、卖字、卖书、治印维持生计。为躲避轰炸,教授们大多住得很分散,有的住在几十里外的远郊,步行来上课,周培源则骑本身养的马来上课,从未迟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和“刚毅坚卓”的顽强精神支撑着联大师生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弦歌不辍。而数十年后,当那位曾在昆明“跑警报”的联大学生邓稼先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命令上郑重签名时,消逝的西南联大再度传出了巨大的历史回响——“干秋耻, 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70多年前,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一群中国教育界的精英于艰难困苦之中,他们播种未来,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为绚烂的一页。





-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今日头条“八公山视界”,欢迎交流!

(点击右上角“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aa斐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426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