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与技术的再次较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妖女 发表于 2018-12-20 07:1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小妖女
2018-12-20 07:16:56 5289 8 看楼主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先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为我们所熟知的是,2000年他策划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以下均简称为PISA),开启了国家和地区间通过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教育系统间深层次的比力与思考。至今参加PISA测试的学生样本数量可代表全球2400万15岁的学生,相当于上海的总人口数量。这些学生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经济体对全球的GDP贡献达到总量的90%。在他的积极鞭策下,上海连续参加了两轮PISA测试并在国际排名上名列前茅。上海学生让人惊艳的PISA成绩使上海教育为全球瞩目。

目前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的首要症结,既不是公安然安祥质量,也不是教育经费或资源的低效使用,而是学校系统组织方式的落后。我们需要重新界定教育,包罗什么是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什么是最有益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学习策略等。教育工作者应当基于学生的未来开展教育,而不是面向过去,背向未来。

工业社会的教育体系,一方面通过筛选机制让优质的资源集中在精英的培养上,另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知识复制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所需要的大量同质化、功能化劳动力的生产。300年前工业社会初期,正是这种教育体系革命性的诞生,使得人才培养最大化地满足了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减缓了因技能不足而导致失业等社会阵痛。显然,在阿谁时代,在教育与技术的较量中,技术革命性地建构了新的教育体系,现代学校体系因此而诞生。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鞭策教育发展的因素,技术虽然改变了教育的形式,但改变不了教育的初心。在教育与技术的较量中,教育始终坚守着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宗旨。教育与技术的较量,本质上是技术鞭策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教育适应环境、重构自身和鞭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教育的重构,是围绕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系、内容的重构。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这样的场景也不外数次。

今天,我们幸运地置身于一场崭新的、历史性的教育与技术较量的尖峰时刻。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正在革命性地建构信息社会新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比拟之下,教育并没有发生任何本色性改变,工业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内容都没有本色性改变。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徘徊在传统教育之外,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变化是必然的。这种变化必然成为教育信息化,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教育与技术再一次较量的序幕已经拉开。面对技术的挑战,上海需要在借鉴世界经验的基础上,凝结上海智慧,开展上海探索。

首先是重塑信息社会的教育理念。在信息社会,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报答本”,关键在“因材施教”,动力源于学习者的兴趣。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新的核心教育范式。教育信息化不再仅仅是教育手段的信息化。作为革命性的内变量,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引擎和典型特征。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现代化。

其次是重塑信息社会的教育体系。工业社会学校教育体系将被终身学习体系取代,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是其主要方式。学校可能不会消失,模式将会改变。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不仅成为可能,并且成为首要指向。教师不再是工业社会组织方式下教育“工厂”中的教书匠,而应成为在扁平化、协作式工作环境中的高水平的专业实践者。教师专业的工作模式需要重新组织,发展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培育专业协作文化,激发教师的教育创新精神,助力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这需要发挥教育体系各层面的领导力,包罗学校领导力、教师领导力和系统领导力。

再有就是信息社会教育内容的重塑。可即用即学的内容从教育内容中剥离,获取信息和综合解题的能力构成新的教育内容主体;新媒介技术建构新的教育传播符号及组合,进而建构新的教育内容;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知识的聚变现象和裂变现象,鞭策教育内容革命性重塑;教育内容的冗余和碎片化带来新的隐忧。

信息化鞭策全球化,共同建构着信息社会的新教育形态,在更高层次上鞭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站在教育与技术再一次较量的尖峰时刻,我们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要为社会的未来需要做好准备,让所有人能共享技术进步、数字化带来的社会福祉;我们也要为教师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不仅让教师职业在经济上有吸引力,还应提升在专业胜任力和自我效能感上的吸引力。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培养更优秀的人。只有面向未来的教育者才能承担起教育未来面临的艰巨挑战。在这场较量中,我们需要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匠心之智,调动一线教师和校长的智慧与经验,共同续写上海教育辉煌的新篇章。

(作者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本文为上海教育出版社《超越PISA》书序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10日第10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梦女孩 发表于 2018-12-20 07:17:2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梦女孩
2018-12-20 07:17:28 看楼主
工业社会的教育体系,一方面通过筛选机制让优质的资源集中在精英的培养上,另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知识复制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所需要的大量同质化、功能化劳动力的生产。
300年前工业社会初期,正是这种教育体系革命性的诞生,使得人才培养最大化地满足了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减缓了因技能不足而导致失业等社会阵痛。
显然,在阿谁时代,在教育与技术的较量中,技术革命性地建构了新的教育体系,现代学校体系因此而诞生。
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鞭策教育发展的因素,技术虽然改变了教育的形式,但改变不了教育的初心。
在教育与技术的较量中,教育始终坚守着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宗旨。教育与技术的较量,本质上是技术鞭策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教育适应环境、重构自身和鞭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重构,是围绕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系、内容的重构。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这样的场景也不外有数的几次:
孔子算一次,汉武董仲舒算一次,隋文帝科举算一次,朱熹算一次,严复的《天演论》算一次。(严复等人倡导的体系,就是俾斯麦的体系。)
今天,我们幸运地置身于一场崭新的、历史性的教育与技术较量的尖峰时刻。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正在革命性地建构信息社会新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
比拟之下,教育并没有发生任何本色性改变,工业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内容都没有本色性改变。
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徘徊在传统教育之外,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变化是必然的。
这种变化必然成为教育信息化,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教育与技术再一次较量的序幕已经拉开。中国的教育从围棋始,又开始通过寻找新一轮的起点。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有改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谢三哥 发表于 2018-12-20 07:18:27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谢三哥
2018-12-20 07:18:27 看楼主
教育与技术的再次较量。这不雅观点特新鲜了吧?不知道文章的作者报答是先有人还是先有技术?是人生命性能的提高鞭策技术更新还是技术鞭策人的性能更新?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知道作者听说过没有有何感悟?不是什么事都可以颠倒来颠倒去的!已经是事实存在了就不允许再假设!为什么呢?事实存在是终极判定!如若明知已经是事实存在了再去假设事实不存在是求真还是造假?技术是有人创造出来的方法!没有人何来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本身各种各样的特性特长来助推技术更新!没有人的各种各样的特性与特长的增长何来技术更新?……本末颠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564685282 发表于 2018-12-20 07:19:05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564685282
2018-12-20 07:19:05 看楼主
教育与技术的再次较量本生就是一个伪命题。[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517318447 发表于 2018-12-20 07:19:25 | 只看该作者
5#
517318447
2018-12-20 07:19:25 看楼主
不要把教育和技术对立起来,没有技术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和技术应该是一体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邓飞庆 发表于 2018-12-20 07:19:49 | 只看该作者
6#
邓飞庆
2018-12-20 07:19:49 看楼主
教育与技术的再次较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桃梅 发表于 2018-12-20 07:20:30 | 只看该作者
7#
桃梅
2018-12-20 07:20:30 看楼主
不错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179325274 发表于 2018-12-20 07:21:24 | 只看该作者
8#
179325274
2018-12-20 07:21:24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完美春夏秋冬 发表于 2018-12-20 07:22:11 | 只看该作者
9#
完美春夏秋冬
2018-12-20 07:22:11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小妖女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5289 | 回复:8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