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的教育精神到底是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广州湾 发表于 2018-12-27 14:4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广州湾
2018-12-27 14:40:19 3329 0 看楼主

人类能面对未来,是按照过去的经验,为了替残缺的教育寻求出路,中国传统的教育或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北京崇贤书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少数极重视教育的民族之一

尚书曾记载:尧做了国君,问他的大臣:「我应该从那着手来治理国家?」他的大臣回答:「从教育做起。」这个教育是个涵盖面极广的教育。

古代的中国把教育问题看成是一个人的问题,也是一个人生的问题,更是一个抱负的人生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加在一起,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生命的问题。所以,中国认为“教育就是人生,人生就是教育”。这个“人生”是指整体的生活,包含了职业、学术、知识、待人接物和处世、以至生活情趣等各方面。

从历史上来看,整个中国文化的重点,也可以用“教育”两个字来概括,无论政治制度、社会、家庭都离不开教育。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个特点:不以“知识”为教育的中心,而以“为人”为教育的中心。以往,中国的教育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部份:一是职业或专业教育,一是为政的教育。论语上记载:孔子十五而志于学。这并不是说孔子从十五岁才开始学东西,而是立志学大人之学,也就是学习怎么样为政。从前的人,十五岁以前受的教育是「小学」教育。





北京崇贤书院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

所谓小学教育,是先学习怎么样洒扫、应对、进退,然后学识字、做算术,但是重点摆在前三项。洒扫,实际上是一种基本的做事方法的训练;应对,是待人接物的训练,因为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进退,是处世的训练,教人什么时候该冲,什么时候该退。洒扫、应对、进退,都是透过平凡的日常生活来训练一个人怎样「为人」,从这个不雅观点来看,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

所以翻阅明朝朱熹编纂的《小学》一书,可以发现小学教育就是要学「做人的样子」,使孩童收心养性。《小学》对于做人的规矩有很详尽的描述,详细到教导学生向人借书时,必然要爱书惜书,书籍有了损坏,要主动替书主修补好。

「敬」可以说是小学的中心,人因为心中有敬,对待父母、兄弟、君臣、夫妇和伴侣,就都有应守的规矩,也点是礼。有了这种好的循环,敬谨遵行,社会就会自然民风淳厚,一片祥和。





北京崇贤书院

论语中也一再强调学习做人的重要和意义

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伴侣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至于知识,是在洒扫、应对、进退这些"做人的样子"都学过了,才开始识字、算术等训练。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博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表示中国的教育是先学做人,后学知识的。

「文」指的是诗书六艺,这反映了传统教育以通才教育为目的,因为六艺傍边,礼乐是道德、人际关系、生活情趣的陶冶;射御是体能的熬炼,可以强身保身;书数才是认字、算术等知识的训练。

这种做人的学问,更要紧的是实践,才不会变成空谈。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篇》就指出要「学而时习之」,并且强调自我省察,每天反省本身是不是切实做到了。不外道德的实践往往知易行难,所以要由内向外,由小到大,从本身的父母兄弟渐渐向外推;从人格的培养进入知识的训练;更要日积月累,今天懂了一个道理,明天再懂一个,今天做了一件难事,明天再做一件,要尽一生的努力来实行。





北京崇贤书院

大学是人才养成所

学完了洒扫、应对、进退以及认字算术之后,如果要做事,就进公司行号,如果资质优异,要再深造,就进大学。中国很早就有大学的制度,它是政治领导人才的养成所。

进大学之后,首先要培养胸襟。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人者,就是有心胸之人。这种培养心胸的训练是从自觉开始,所以《大学》这篇文章讲「格物」、「致知」。也就是告诉人要对客不雅观世界有所认识,借着对客不雅观世界的认识,慢慢进入到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以此为出发点,开始真正面对本身的一切问题,这就是「诚意」。然后要「正心」,就是要有本事平衡本身的不雅观点和心理活动。进而「修身」,修身是行为的掌握,要能在最愤怒的时候,忍住一时之气。「修身」做到了,再「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天很多人认为齐家与治国是冲突的,但是在过去,家就是国。因为从前的人是聚族而居的,身为家长的人,要设法使整个家族步调能够一致。所以说「齐」家,「齐」就是强调步调的一致、抱负的相同。



北京崇贤馆崇贤书院

私人兴学为主

有了这样的训练,才能治国,因为中国基本的政治不雅观念是「平衡」。中国以往的政治是以不干涉为前提,与西方近代一切讲组织、一切要由政府来管的政治型态不同。所以中国自古没有教育部,教育以私人兴学为主,各地的书院极盛,政府只以开办科举、选拔国家政治人才为主。读书人想从政,就参加考试,至于这些人是怎么读出来的,政府并不外问。

不外,元、明、清朝以后,政府正式办教育,常常对有规模、有声望的书院给予认定,甚至给在书院教书的人薪水。但是,政府插手的书院并不以培养学术人才为主,也不以培养真正的领导人才为主,而是着重公务人员的培养,这种人过去被称为「吏」。所以,

"元、明、清政府的特色是以「吏」为主干,和以往中国的政府以「士人」为主有很大的不同。

教育受政府干预的情形到了清朝更是严重。爱新觉罗家族可以说是政治运作的高手,它以居于少数的异族入主中国,为了巩固政权,维持社会的不变,必需从教育上箝制读书人,把儒家的礼教当作政治的工具,以求一个安静不变的社会,不单书院受影响,女子教育也受波及。

清朝以前,特别是两汉到隋唐,中国非常重视女子教育。因为从前家族靠女子维持,母亲要负教育子女的责任,所以两汉到隋唐这个阶段,中国出了许多女文学家。明朝时,女子受到的约束比力多,生活范围也被限制,多以培养妇德为主。到了清朝,女子教育真正没落。传统的中国教育在清朝已不复可见。



北京崇贤书院

没有时间学习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许多近代问题,包罗教育,都由清朝开始,因为它考虑到本身的存亡,不能真正地反省中国长久以来的历史问题,只是针对现实的需要来解决问题。

后来太平天国、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等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满清结束,民国成立后又有北洋政府等内乱,前后一、二十年间,就打了大小数百场战役,到抗战时是最高峰,所以,

基本上,中国人没有太多机会可以充分地面对、思考问题和学习——因为没有时间。



九号公馆

大致说来,中国以往教育理论上还是以启发为始,以自我教育为终极。

因为中国人由人性的不雅观察中,了解人性共通的一点是有自觉性,所以,教育以自我教育为主,例如从想读什么书、想知道什么、兴趣在那开始。换句话说,教育要以认识本身的需要为出发点,又例如觉得修身养性是本身需要的,就从这开始,但「什么是修身养性」还是个知识的问题,所以「大学」中讲「格物」、「致知」,就是说惟有透过客不雅观知识的认知,才能进而作为自我教育的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广州湾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32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