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的失职,会让孩子从“性本善”滑落到“性本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Fong 发表于 2018-12-29 09:1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Fong
2018-12-29 09:18:26 4087 0 看楼主

本文导读:

本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聊了聊“性本善”和“性本恶”的问题。这是个有趣的,但也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因为对它理解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希望今天你有收获。





今天,我们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人本恶。

字面上看,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不雅观点,其实它们指代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并不矛盾。

前者指代小孩子,他们本性善良。这个阶段对应着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的理论。

后者指代大孩子,由于失当的教育引发的各种问题。这个阶段对应着宗教的“人生来就是赎罪的过程”。





- 01 - 精神胚胎

精神胚胎这个概念,是蒙特梭利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它是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

玛利亚.蒙特梭利(1870-1952),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是意大利的第一位医学博士,由她创立的蒙特梭利学校遍布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爱因斯坦和蒙特梭利是同一代人,也是蒙氏教育的推崇者,比尔.盖茨、比尔.克林顿、Google创始人布林和拉里.佩奇、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好莱坞明星乔治.克鲁尼、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等,一大批名人都是蒙氏教育的受益者和推崇者。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蒙特梭利相信:

“精神胚胎”就像扎根于孩子心中的一粒种子。它的发育过程,就是孩子的成长过程,这个成长过程具有自发性。

外部世界,只需为它提供必要的养料就行,这个养料主要是来自养育者关注。

有别于传统不雅观念,蒙特梭利不认为孩子是白纸一张,她相信孩子内心的善和美,她相信孩子会按照内心指引自由的成长,养育者只需提供必要的关注即可。





按照我们的认识,很容易将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解为:完全由着孩子的性子自由的成长,父母不需要立规矩,不需要对他们有任何的约束,孩子就能够很好的成长。

这怎么能够被接受!

相信很多家长,即便知道这种教育理念被执行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绩,也无法罢休让孩子自由的成长。

这源自于我们成长的环境,更源自于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





要注意的是,这个理念只限于6岁以内的孩子,而此时的孩子破坏力是有限的。

那孩子杀人放火,拿刀子砍人也不管?

——你家孩子小,不成能干这些事情。

那孩子撒谎、打别人家的小孩怎么办?

——你为啥认定孩子在撒谎,为什么孩子在你的眼里就那么不胜,他懂什么是撒谎,他从中获取了什么利益吗?

那孩子说脏话骂人怎么办?

——孩子并不知道那些是脏话,他只是看到了语言的力量,孩子本性并没有恶意。

那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这就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了,现在有几个父母不追着孩子喂饭的。即便明明知道,吃饭是人的本性,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但就是不行,就是各种担心:吃不饱怎么办,偏食没营养怎么办?

但,最终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自力更生本身吃饭的孩子都长得挺壮;哭爹喊娘追着喂饭的孩子遍及身体孱弱。

想想看,即便是这种人类最本性的能力,都会在家长的教导下失去活力,更何况那些附属于本性的东西:冷、暖、渴、瞌睡。它们更不会“幸免于难”。

有一种冷、暖、渴、瞌睡,那些都是妈妈的!





在孩子6岁前,妈妈要把这些还给孩子,要让孩子通过近乎绝对的自由,寻找内心的真自我,而不是在这之间夹一层父母的感觉。

不然,你会想象到这样的一个场景:孩子仅能感受到本身的躯壳,而他的内心却是别人的,他在用别人的心来驱动着本身的躯壳,沿着别人期盼的道路前行。试想他还能感觉到本身在活着吗?





- 02 – 赎罪的过程

“人之初性本善”之所以最终转化为“人之初性本恶”,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前期抚养不到位导致的结果。

事实上,多数人都不会在前期的抚养中得到完全的滋养,区别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有的人差些,内在的“本我”被严重压抑,反而会表示出更多的恶;

有的人会好很多,内在被压抑却不严重,仍然表示出足够的好,即善。





如果你相信孩子的内在是好的,向善是一个人内在的驱动力,是在寻找属于他的本源。

那么,我们就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发展时间,让他们去调整本身的这种状态,尤其是在幼年时未得到很好滋养的孩子。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大于六岁),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所起到的指引作用越来越弱,孩子在各种外界的刺激下,开始走向复杂,因此这个阶段孩子,就要懂得为本身的事情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好的,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按照蒙特梭利的理念,家庭教育的职责在于,按照孩子的内在动力去鞭策着孩子前进,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抚养方式。

如果孩子能在前期(六岁前)得到父母很好的呵护,让他们的“精神胚胎”健康的成长,那么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父母必然是轻松的。

反之,如果我们没有遵守孩子成长的内在规律,在后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毕竟通过外部的环境对一个的刺激,总是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我是石头聊家庭教育,希望你今天有收获,我们明天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Fong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408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