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奉茶就是好的教育?想问问孙楠,你懂“规矩”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河源首富 发表于 2019-1-25 10:2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河源首富
2019-1-25 10:20:03 7145 1 看楼主


比来孙楠夫妇的「教育理念」频繁登陆热搜,这两日还被《新京报》、《中国妇女报》等点名批评,甚至惹来了教育局要动用法律。
事情是这样的,孙楠现任妻子潘蔚在宣传她新书的视频中,讲夫妻二人把家从北京搬到徐州,租了700块一个月的房子。
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搬离文化教育中心,不再接受义务教育,而是去本地一家国学机构(徐州市教育局近日或已查明其没有教育资质)跟他们一起修心,学习国学文化。






那他们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呢?是为了给孩子「立规矩」
早在2017年《北京青年报》的一次报道里面,孙楠说:「最早我的孩子是在国际学校上学,西方教育提倡‘自由’,但同时你会发现孩子身上缺失了一种‘规矩’意识。
潘蔚在视频说进一步解释了孩子的「没规矩」:「大女儿以前在国际学校,变得厌学,总是喜欢玩游戏。小儿子容易抱怨。」






触发孙楠举家搬迁这个灵感的是「机缘巧合,大女儿参加了一所传统文化学校的夏令营。我发现女儿身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她的成人礼上,她给我奉茶,令我触动很深。」
从此,孙楠就踏上了去(无证)国学机构给孩子们「立规矩」之路。
《弟子规》里的一句话,很能代表这类机构的教育理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也就是父母的命令,不得违抗,哪怕是错的,也得顺着
这恐怕也是孙楠信奉的教育理念,所以女儿给他奉茶(无论是否出于自愿),他觉得无比受用。他还曾特别自豪地告诉记者,当时才四岁的小女儿已经会背《孝经》。这就是他抱负中,孩子「懂规矩」的样子。
事实上,这并不是值得炫耀的教育成果。心理学上,这叫「权威投射」,存在很大风险因素。
不才面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阐述「权威折射」的概念,以及「规矩」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立?
如此不仅能帮手孩子规避风险因素,还能形成日常生活中有效的亲子沟通。


「权威折射」是什么?
不知道你平时是否会用「你必需」三个字教育孩子:

你必需把碗里的饭吃完!你必需本身收拾玩具!你必需把作业写完!你必需去上学!






但是这三个字又时常不管用。
这很正常,因为在心理学上,人的大脑对于「你必需」三个字,会自动转换成一种外界强加的指令,从而产生排斥。
这个时候,家长们通常的做法,是在这个语境里树立一个权威。
比如「你必需好好吃饭,不然就告诉你们幼儿园老师了!」或者「在图书馆你必需保持安静,不然保安叔叔可把你抓走了啊!」
一般这么说,有一部分孩子立马就乖了。
那么你需要引起重视,孩子很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个危险的信念——对「权威」的迷信。






他们会认为,规矩就是由别人的意志制定的,别人是最大的权威,只要是权威的要求,我就要无条件的遵守。
简短了说就是:我怎么想不重要,别人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这样存在很大的潜在危险!
万一阿谁权威是坏人呢?哪怕万分之一的可能。比如那些在学校被性侵的孩子,TA觉得不合错误劲,但是老师命令TA这么做,于是TA不敢反抗。
多少悲剧就这样发生了!而这个信念,正是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潜移默化灌输的。
聊完这个概念再去细思孙楠的教育,当他说「孩子身上缺失了一种‘规矩’意识」时,翻译过来其实是:「我孩子对权威还不够迷信,还不够无条件遵守权威的命令。我得改变她,让她变得完全听命于权威,让学习就学习,让奉茶就奉茶。」
这难道不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吗?








但孩子又确实是需要规矩的,我们从小就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成能厌学就不去上,沉溺于游戏就休学玩个够。很显然这是过度溺爱,同时存在危害。
那我们更提倡的「规矩」应该是指什么?
这里需要转换一个惯常的思维:它不是大报答了便利本身而制定出来的命令,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一旦遵守可以给他带来好处的事。
同样分享一个心理学的概念——自主动机。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行为是你本身要做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你就更有动力去完成它。被逼着做一件事,哪怕是本身愿意做的,都会不太舒服。
人天然地巴望自主性。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命令孩子时,他们偏不去做!一旦变成「这样对你有xxx的好处哦」,往往才能激发孩子的自主动机。






但是有人会说,很多事情不是理所应当的吗?怎么去找到对孩子好处?这就需要我们先转换思维,先去设想一个「没有建立这套规则的世界」。
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再让孩子靠自由选择来维护。
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句式,把「你必需这么做」变成「我会这么做」
举个例子:孩子贪玩不肯回家,把「你必需赶快回家吃饭」变成「我知道你还想继续玩,但是我饿了想回家,你要一起回去吃火锅吗?」
立规矩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它变成一个交给对方的选择。


那到底要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呢?
在以上两个概念的前提下,我想继续分享一个操作起来事半功倍,并且亲证有效的方法。包罗上文提及的心理学理论,都来自于我比来学习的李松蔚《极简亲子沟通课》。
记住这七个字——把规则变成约定。






举个例子,在图书馆看书,孩子很吵闹。错误的做法当然是:「跟你说了,在图书馆就是得安静,你再吵保安叔叔把你赶出去了!」
而变成约定则是:「你知道吗?在图书馆有一个约定,大家要小声说话。这样我们就可以制造一个环境,每个人都可以安静地看书。你要不要加入这个约定呢?这样你在这里看书的时候,别人也都不会吵到你。」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沟通,里面却蕴含了一个思路的转化,并且有三个优点:
第一:它给了孩子自主权。
你不是天然就必需遵守规则,它是一个约定,你可以选择加入这个约定,这样你可以享受它带来的好处。你也可以拒绝。权威就是你本身,所有的选择都是你本身做出来的。
第二:它解释清楚了规矩的来源。
规矩不是自上而下,由某一个权威人物树立的,神圣不成摆荡。它只是大家为了某些共同的利益而达成的约定。
第三:它其实还隐含了一个假设。
既然规矩是一种约定,它并非永远不成摆荡,必要的时候就可以打破它。当然你要为此承担代价。只要你考虑清楚,为了某些更重要的事值得去做,那就去做。
在这个沟通思路里,约定的意思是:这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我们来共同遵守。
「规矩」不再是因为长辈或者老师的权威才成立,父母要做的就是跟孩子说清楚这个好处是什么,让孩子在自主动机下,加入这个约定。


所以现在再回过头去看孙楠夫妇的教育言论,我觉得很惶恐。
因为我曾经在这种教育下长大,并且成年后也时常在「权威投射」和「自主动机」下摇摆。成为妈妈之后,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更是影响着我。
在很多小事上,总是跟孩子沟通不好,达不到效果,还经常炸毛,比如:

晚上不肯睡觉生病不肯吃药放学了不肯回家到家不肯做作业……


每一件事都能随时爆发家庭战争!
转变是在我听了Momself的极简亲子沟通课之后发生的。
这门课总结了亲子沟通上的8个误区,几乎针对我的问题都有解决方法。轻松、易学、好用……不仅解决了这些让人头痛的沟通问题,还让我跟孩子建立起了更加亲密的关系。






「极简」,但是却一点都不「简单」。
有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老师的理论和方法加持,传授的不仅仅是诸如上文的概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转换,颠覆了我的整个「教育不雅观」。
如果这篇文章给了你启发,建议你转发给身边的伴侣。少一位家长被扭曲的教育理念误导,我们的孩子才更有机会拥有更友好的环境。
别的,我也诚挚邀请你来听听这门课,一起学习更多李松蔚老师带来的心理学前沿教育方法。
用日常生活中沟通的一两句话,打碎丢弃了传统教育所传递的僵化、刻板、服从,为孩子们种下了变通、创新、与思辨的种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kytt 发表于 2019-1-25 10:20:54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kytt
2019-1-25 10:20:54 看楼主
一帮穷人担心人家富豪如何生活教育,难道非得公立学校每天四个小时家庭作业那种才算好吗?你以为这个培训机构招生录取条件挺高费用昂贵,进去的父母都比你傻吗?人家只是更高阶层,不想参与低端阶层的教育竞争升学罢了,等孩子稍微大些直接送国外留学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河源首富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7145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