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消失了汪塘的村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19-8-16 13:27:34 3200 0 看楼主


消失的汪塘

文/胡新壮

昨天,给在老家的爹娘打电话。

“南京下雨了吗?”娘说,“家里还在下大雨,门口的路被淹了,已经往院子里灌了,再下的话,屋里就要进水了!”



“哦!”我无奈地沉吟着。贴在耳边的手机,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慢慢地滑了下来。   

从我记事起,我家的门前就有一个两亩左右的汪塘。我们都叫“汪”。汪的周边,绿树成荫,杨柳依依。夏天的傍晚,劳作了一天的父老乡亲们,带着一条毛巾,惬意地蹲在水里,踩着松软的泥沙,悠悠地清洗着一天的溽热和劳累。  



那时候,生产队在汪里养鱼。汪里浸泡着怕干裂的原木,这些原木就成为我们不会凫水的小孩的救生圈。我们骑在原木上,大点的孩子边凫水边推着原木,向一处狭窄的汪角冲去。原木渐渐逼近汪角,大大小小的鱼儿感到了危机,此起彼伏地跃出水面。我们欢呼着,更加疯狂地把原木推向岸边。此时的鱼儿,纷纷弹出水面,凌空跃起。有的落到了水里,有的落到了岸上。落到水里的,搅起朵朵浪花,瞬间就没了踪迹。落在岸上的,便成了我们馋嘴的希望。我们像一群抢食的鸭子扑腾到岸上,看准哪个个头大,猛扑上去,用光溜溜的肚皮把鱼压在身下,任鱼儿在肚皮下扭动,挣扎。等看汪的人边骂边向我们追来时,我们赶紧抱起肚皮下的鱼,光着屁股,一溜烟跑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岸上修滑道。选择一处陡峭的坡,用粪扒子刨出一个个有间距的屁股大的窝窝。从汪底扒出来又黑又滑的烂泥,放在肚皮上,用两只胳膊兜着,爬到岸上。把黑泥糊在刨满了窝窝的地方,从上到下糊了一条乌黑的滑道。付出了劳动,就是享受成果的时候了。我们爬到岸上,像幼儿园的小朋友滑滑滑梯那样,光着屁股,一个挨着一个,一颠一颠的,哧溜哧溜地滑了下去。  

冬天到了,随着朔风的呼啸,水面慢慢地结了冰。

早早地起床,到汪边试试冰的厚薄。先用脚跺跺,没事。试探着朝里面走,边走边踮脚屈膝颤一颤。随着力度地增加,冰面上炸出了一条条裂纹,发出清脆的嘎嘎声。我们勇敢的在冰上滑着,跑着。踏着起伏的冰面,听着悦耳的脆响,惊险,刺激。

汪,还有一种更重要的作用。  

夏天,汛期,汪是村庄雨水的汇集处。庄里庄外、庄头庄尾的七八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汪,像沙漠里干渴的、永远也喝不饱的骆驼,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接纳着村里上千户屋顶房檐、纵横交错的大小道路汇集的雨水凝聚而成的溪流。

随着制度改革、公物私有,集体将能转制的东西都卖给了个人。随着人口的增长、宅基地的需求激增,昔日承载着村庄排涝蓄水的汪,被一辆辆冒着黑烟、装满沙土的“四不像”,带着“精卫填海”斗志,物欲横流的欲望,一车车地倾倒,一点点地填平,一寸寸地隆起。

消失了汪塘的村庄,等待着的,是不期而至的大雨导演的“水漫金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20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