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众泰们未必很快破产,但汽车行业的“减法”时代确已到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银鲜目江探 发表于 2019-10-20 07:4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银鲜目江探
2019-10-20 07:43:23 2630 1 看楼主
汽车行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通用汽车裁员与罢工事件还在持续发酵,另一个国际厂商现代汽车又传来了大幅裁员的消息。



韩媒称,10月7日,现代汽车计划在2025年前裁员20%,也就是说,从现在的5万名韩国生产类员工中裁员1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20%这个不小的数字已经是工会和管理层双方协商的结果。更早些时候,一个由五位独立工业专家组成的咨询小组对现代汽车发出警告:“如果不能裁员40%,劳资双方将共同灭亡。”

暂时的共识是裁员20%,然而,对于工会来说,这是“最上限”,管理却将此视为“最下限”。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这次裁员与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北京现代并没有什么关联。

从去年开始,车企裁员就不再是什么新消息,但在2019年行将结束之际,这一趋势没有丝毫减缓的迹象,甚至愈演愈烈。

更严峻的是,不仅是制造端的劳工在做“减法”,实际上车企各个细分领域的人才都在做“减法”。上游的主机厂销量和利润双双“减法”,而汽车品牌数量与4S店数量则出现了有关于“减法”的特别的信号。

汽车行业的减法时代,已经到来了。

人才的出走

一份来自汽车人才研究会行业对标数据显示,2018年,汽车行业整体离职率高于入职率,这是首次出现人员净流出情况。

根据统计:人员净流出情况以非管理技术人员为主,所有板块的非管理技术人员都在减少;管理技术人员总体上还处于入职率高于离职率的净流入状态,但商用车、零部件已出现净流出情况。

另一方面,中高端人才却处于净流入状态,比如经营层、专业高级、专业中级等人才,研发、销售人才都在被引进。

以上现象在薪酬的角度得到了呼应。

来自微博职场发布的《2019人才市场洞察及薪酬指南》显示,2019年汽车行业整体薪酬自然涨幅在6%左右。相比之下,在“新四化”的浪潮之下,智能驾驶方向职位薪酬跳槽增幅高达30%,车联网类如高精地图、AI等,增幅在20-30%之间。

汽车企业人员过剩的现象,如同其产能过剩,是长期以来不争的事实。据几大汽车集团公布的产能计划粗略统计,当前行业总产能超过4000万辆,目前国内汽车市场销量低于2800万辆,闲置产能至少三成。

如今寒冬来了,特别是在今年行业呈现两位数负增长的大趋势下,车企的“第一反应”就是裁员和去产能。

但这种“减法”是结构性的,车企在进行人员优化、重组,瘦身增效的同时,新能源、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的人才争夺相当激烈,跨界人才的招聘困难。

减法,就是洗牌



这种精简的思路反映在下游的4S店情况,显得稍微复杂一些。

首先,从数量上,2018年授权4S店总数29664家,同比增3.9%。为什么会增长?

实际上,这是减法时代的过饱和竞争的表现。

在主机厂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出局的影响下,4S店也会跟随这种趋势,强势品牌网络在增发,不断下沉四五线渠道,弱势品牌转而经营强势品牌,新品牌的进入或者同一主机厂独立新品牌,使得渠道出现数量增长的结果。

这一点从经营状况上就显示出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2018年中国汽车经销商新车毛利从2017年的5.5%下降到0.4%,经销商亏损面从2017年的11.4%增加到39.3%。

这意味着,近3万家授权4S店中,大概有1.2万家是亏损的,只有少数品牌在保持盈利。这一点,4S店与主机厂保持一致的步调。

另一个一致现象表现在,4S店集中度提高,规模大的经销商集团正在攫取越来越大的份额。

由此可见,“减法”,就是洗牌。



死亡的前夜

在洗牌的过程中,短期来看不一定所有的现象都在做“减法”,甚至在做加法,但长期来看,这是大浪淘沙的必然过程。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业内有一个惯常的论调,十年之内自主品牌数量将消失一半。但是近几年我们看见,汽车品牌不降反升,每年都新增十几个品牌,这还不算“来无影、去无踪”的造车新势力。

一位行业专家接受车图腾采访时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市场变好了,恰恰相反,而是市场变得更难了。

“中国市场的竞争是非常独特的,由于恶性竞争以及过多的新进入者带来的新产品抬高了消费者的期望值,导致所有的品牌都受到了挑战。”

这种情况下,通过独立品牌重新定位品牌调性,甚至打造高端化、豪华化,是集中资源,重新与消费者沟通的机遇。

因此,增加品牌也是一种“减法”,实现了集团战略聚焦,达到了加法的效应,即核心业务高成长和高绩效。奇瑞旗下独立捷途(严格意义上是产品序列)获得成功是很好的例子。

事实是,在新品牌增加的过程中,边缘品牌在死亡边缘,近日盛传的猎豹、众泰、华泰、力帆四家车企申请破产的消息甚嚣尘上,虽然众泰、力帆第一时间发布了辟谣声明,但仍旧表达了业内的一种恐慌。

下一个,会是谁呢?

做“减法”是理性的。宏观上的产业本身在做减法,微观上的每个企业、每个部门都要一起做减法。汽车产业的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但就在这个节点上又遭遇了需求的萎缩与科技的大变革。大幅“失血”的车企、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最终只能通过经营的降本增效来得以渡过难关。

战略上的正确已经远远不够了,多重因素挑战者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减法”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必须努力认真做对每一件事,去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期望值。

(转自 车图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teddychu20 发表于 2019-10-20 07:44:10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teddychu20
2019-10-20 07:44:10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银鲜目江探 当前离线
黄金会员

查看:2630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