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贾传军大运河摄影:难舍的家园 深沉的情感

[复制链接]
役棍 发表于 2022-5-13 12: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役棍
2022-5-13 12:56:13 3155 0 看全部
运河我的家(127)

难舍的家园 深沉的情感

图\文:贾传军



为南水北调保证清洁水源和全面恢复运河生态,保护运河流域水生物资源,从2021年2月1日起,骆马湖实施全面禁渔。与运河相连的湖泊渔业资源丰富,但随着过度捕捞,渔业资源的衰退速度逐渐加剧,一些经济鱼类资源甚至在走向枯竭,实施禁渔,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生态迫在眉睫。



  骆马湖里的围栏



  骆马湖里的渔民承包的养鱼水面



  湖中的网箱和看护网箱的“房子”



  随处可见捕鱼的“迷魂阵”



  被“网格化”的骆马湖



  渔民住的船,这就是他们水上的“家”



  废弃船



  湖里的小岛停放的僵尸船



  湖中漂浮的房子



  漂浮的房子近景



  进骆马湖湖中的垂钓队伍,他们大都是外地人,水上安全意识淡薄,落水事故时有发生。



  骆马湖里的垂钓和捕鱼渔民



  河边的僵尸船和夜钓未归的垂钓者



  成群的捕鱼渔船



  捕鱼回来的渔民



  骆马湖里年轻一代的渔民



  骆马湖岸边的树上也挂上了捕鱼的笼网



  渔家



  渔家人在饭后聊天



  渔民在岸上没有土地,这个废弃小船种的菜就是他们的“菜园”。



  住宿船上的老人在看电视。
从以上可以看出,运河、骆马湖渔民的生活居住、子女上学、就医、个人安全和生态环境令人担忧!



  2021年2月1日起骆马湖实施封湖禁渔。



  中运河新沂窑湾骆马湖边的住宿船很多,这也就是渔民的家,在这里的住宿船,他们都相处得很好。



  渔家的左邻右舍们合影,2017年拍摄,(左三老人已去世)右起第四是老杨。
退渔后渔民上岸,他们的生活怎样,本篇讲讲世代捕鱼的老杨、老胡和老刘的故事!
他们都是从小以捕鱼为生,生活费、孩子上学、就医、人情礼节等开支全靠一只小船,几条丝网,上岸后能否更好的生活就摆在他们面前。



  先说说老杨,祖籍山东微山,他今年75岁,自幼随父母从微山湖、太湖、洪泽湖等,后在骆马湖落户,他捕一辈子鱼,是个捕鱼好手,什么地方有鱼他一眼就能看出,平时他都要比同行们捕的多。



  到他家里来做客的邻居们



  老杨的生活非常简单,一天就一件事“逮鱼”,捕的鱼也不要到市场上去卖,都是小贩子到船上收购。



  老杨丝网上挂满了小鱼



  老杨家晒的咸鱼



  这就是老杨家船上的厨房



  退渔还湖后,政府给他一套二层140多平方的安置房,由于年龄大,子女照顾不方便,让他到新沂窑湾运河边的村子里住,于是他卖了安置房买了村民的房子,资金上还有结余。
该图是老杨搬家时,第一件事就是把父母的遗像抱在怀里,并说“爹、娘我们水上的家没有了、上岸了,我带您回家”!



  这是多年前老杨花120元请一济宁画画老师画的他一家三代家谱图。



  最后装到车上的家用东西,照片上可以看出,船已被拖到集中点去销毁!



  首先把父母的遗像搬到新家。



  到新家后老杨从一个很古旧的箱子里拿出好几幅他世代供奉的“神像”给我看,我虽看不懂但能感受到他们对渔民的保佑!
上岸后老杨要在这度过自己的幸福晚年。



  老杨几代人供奉的“神”像,乞求运河、骆马湖风调雨顺、一生平安!



  下面说说老杨邻居胡玉磊的故事,胡老大世代用船、打渔为生,岸上没有一寸自留地。
胡玉磊捧着其祖父1949年渡江战役中运送部队过江的“渡江光荣证”。据胡玉磊讲述,他爷爷胡炳安,解放前用自家的船,当船至扬州,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他积极投入到渡江战役中去,用自家的船送解放军渡江,船体多次受伤(颁发的证上写,胡炳安同志参加渡送部队过江 完成光荣任务特发给光荣证)。渡江战役结束后,胡玉磊的爷爷回到山东老家微山县带着他父亲胡兆太在微山湖上捕鱼,由于当时的微山湖一年有几个月水小无法捕鱼,后转到骆马湖,在这一待就是几十年。
该图是胡玉磊搬家前和爱人以及儿媳妇和刚满月的孙子在自家船前合影。



  把该洗的洗洗,洗干净搬到新家。



  这是胡玉磊家在船上的最后一顿饭,从此他们就永远地离开水上生活。



  胡玉磊在搬家具



  胡玉磊到新家后的第一顿饭,也意味着他的岸上生活从此开始。



  鸟瞰胡玉磊安置小区全景图



  安置小区近景





  胡玉磊家,在客厅里拍的全家福。



  胡玉磊在抱着孙子在客厅里,
他儿子在苏州打工,女儿嫁到南京由此可见,他们家的居住、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再说说刘长喜老人,他兄弟五个都是渔民,从微山湖到骆马湖打渔,落户在新沂窑湾,他为人正直,处事和气,子女也都是渔民,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长大,并传承了优秀的家风。在结识他们的人、渔民和渔贩中有良好的口碑,刘老在水上漂了几代人,他一生的梦想就是到岸上生活,过上不怕风、不怕雨的日子,正准备搬家时得了重病,于2021午11月10日去世,享年72岁,11月15日葬于扬州宝应。
图为刘老生前邻居们在他家船边聊天。



  刘老去世,灵棚就搭在运河边他的“家”前,上图是白天开船来吊孝的亲朋,葬礼节俭,但一点不失子女们对父亲敬重的表达,因渔家人都上岸,这可能是京杭运河中运河段运河里最后的葬礼。



  他的子女们用当地风俗最重的礼节,告慰辛苦一辈子的父亲,这是老父亲最后在河边的一个晚上,明天就要远葬他乡。



  刘老走后,子女们在清理遗物,把能用的家具搬下船。



  刘老生前盖过的被子,按当地风俗去世的人遗物要放一刀火纸,就是告诉路人这是已故人的遗物。



  作者目睹了整个清理刘老遗物过程,除了船,全部家档价值不过千余元,一个渔民艰苦朴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遗物清理完,船就要拉走销毁,(刘老生前就把船一万六千元卖给拆船的了,来拉船的人就在旁边等着)。
刘老的三儿子刘延山儿媳妇沈运玲在自已水上的“家”前合影,此“家”和已故的父亲一样永远留在记忆里。



  刘老的老母亲95岁,就住在河的对过渔船上,那天晚上,当她看到和听到河对过岸边的灯光及乐鼓声,老人就感到不安,第二天天刚亮,她坐第一班窑湾轮渡去看究竟,她回来后就不再想吃饭,丧子之痛谁能理解,她的三儿媳妇闫怀玲在照顾婆婆并劝要吃饭。我祝老人家健康长寿。



  往日这地方热闹非凡,是渔家人聚集的地方,住宿船越来越少,刘老的船是因他有病才最后一个拖走的。



  这里就剩这一棵不会说话的柳树,再也没有渔民相伴并在你的树下乘凉聊天,以前这里的所有故事都变成我们的记忆了!



  把所有的捕鱼机动非机动划子集中存放



  部分集中在一起的住家船



  生活船集中区



  生活用船拖出湖区



  丝网堆放处



  虾笼堆放处



  鱼段堆放处



  机动划子堆放处



  小划子装船,运到拆解点。



  运送小划子



  渡船运捕鱼船到拆解点



  轮头拖小划子至拆解点



  “三无”船运到指定地点拆解



  拆解点



  拆解钢质船



  钢质船拆解



  住宿水泥船拆解点



  拆解水泥船



  水泥船里的钢丝网



  拆解水泥船里的钢筋



  拆解水泥船边的皮靠



  目前骆马湖及周边水域水泥船已基本拆解结束。



  骆马湖生态修复正在紧张的施工中



  骆马湖生态修复



  骆马湖生态放鱼



  邳州运河饮用水取水口



  徐州饮用水骆马湖取水口



  一年多时间,京杭运河中运河、骆马湖水域生态有了质的变化,运河的明天水会更清,景会更美!
在骆马湖中航行的船队





  夕阳中骆马湖里航行的船队





让世界了解运河
让运河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贾传军,江苏邳州市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国摄影家著作权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江苏网、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摄影师,江苏省徐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文旅摄影协会会员、邳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多幅大运河题材摄影作品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2018年9月《京杭大运河-中运河》入展中国平遥第十八届国际摄影大展个展,《运河上的灯塔(组)》入展庆祝建国70周年“千年大运河美好新家园”在杭州、北京、镇江、常州等地展出,受到中外观者的高度关注,作者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对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行程万里之多拍摄万余张运河题材照片,制作大运河美篇100多集分享给全国观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役棍 当前离线
初级会员

查看:3155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4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