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抢救中挖掘,在传承中弘扬——曹元培《邳州风俗方言录》序|张士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978126207 发表于 2023-3-31 16:1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978126207
2023-3-31 16:12:23 19174 0 看楼主
我和元培早就熟悉,但无深交,我们同在一个大院里工作,他在市政府那边,我在市委这边,上下班经常碰面,见面时,互相点点头,打个招乎。但他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每次上下班,他手中总拎个装的鼓鼓的布袋子,瘦瘦的身架,脸色有点苍白,戴副黑框眼镜,说话慢条丝理,走路也是慢腾腾的,给人一种很忠厚的亲和感,他象个学者,更象教书的老师,他是一个位知识型的机关干部,退休后,各自宅在家中,十几年没见到他。
今年的8月初,他和曹云启突然来到我家,云启今年准备出一本集子,书名叫《岁月如歌》,书稿交给我看,叫我给写序,他今天来是来拿序言稿的。刚坐下,元培从布包中掏出一本厚厚打印稿,递给我说:“我最近整理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邳州风俗方言录》想请您给写个序。”我对他说:“我对民俗学没有研究,怕说不到点子上。”他诚恳地说:“你是邳州作家的代表,多少您为这本小册子说几句话吧,能指出不足,我好修改。”看他那么盛情,我把书稿留下了。
元培的这本书稿分下下篇,上篇写的是民俗,下篇写的是方言,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他的书稿。读过之后,给我的感觉是感叹、振憾、惊奇。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翻阅了多少资料,走访了多少老人,才整理出这么多的民俗和方言。
民俗学作为一种人文科学,在中国起步较晚,它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五四”运动时间,周作人等倡导下,其研究才露出了萌芽,当时创办的《歌谣周刊》,才开了民俗学的先河。
中国的民俗是厚重,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人们生活在民俗之中,掰开生活,民俗随处可见,但研究民俗,提练民俗中的精髓,中国比西方落后了近一个世纪。现如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全世界挖掘,普查非物资精神文明。非遗项目普查,给民俗学借来了东风(民俗学就是非遗项目)。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民俗学为什么起步较晚呢?究其原因,是由于漫长的封建王朝中的士大夫,双眼注视着上层人物的生活习俗,把民间根深蒂国的民间风俗,认为是一种俗文化,拿不到桌面上来。我们现在从“雅”与“俗”拿到文化层面来审视,用艺术形态和艺术境界来看,“雅”与“俗”最终还要回归到“世俗”。民间习俗,是一种成熟的、实用的,并世代相传极具生命力的习俗,充满了“烟火气”的禅风禅骨,使人感受到素朴、浩瀚的浑然之气,那种清幽、散淡的民间气息,人间草木,山林野地,婚丧嫁耍的独特形式,铸就了中华文明的总汇,这还有什么“雅”“俗”之分呢?
民俗学作为一种学科来研究,中国起步较晚,但在中国的精典文献和典籍中无不充满了民俗的东西,只是在上层人士、学术界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吧了。
元培在概述中,对民俗学归纳有4种功能,分析的很到位,我想还应该加上一种区别功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习俗,我们到云南去,傣族在婚礼上有掐新娘的习惯,其他民族就没有,云南的傣族、撒尼族、基诺族,你从他们身上穿的衣服,就能分出那个民族。
研究民俗学,要站在地域性中的统一性;广泛性中的独特性,传承性的新增性;引进性中的演变性的高度,去分析探讨,民俗学中的哲理和奥妙,这种哲理和奥妙,元培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母本。
方言,是民俗学中的一个分技,是反映一个地域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意愿的特种语言,但它又是局限于一个地区,甲地的方言,乙地听不懂。我在北京生活了6年,它的一些方言在我们这里就不解其意。如麻雀不叫麻雀,叫家巧儿;排队不叫排队,叫挨牌儿;突然不叫突然,叫冷不丁儿;这叫“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由于科学的发展,文化的普及,普通话的推广,一些很有地方韵味的方言,被现代文明淹没了。地方方言,是老一辈先人,千百年形成的地方语言,它卓尔不群,彰显着一个地区的语言特色,如果元培不奉献出他挖掘、整理出来的邳州方言,慢慢地就会在不知不觉地消失了。所以说,曹元培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
民俗学,它不仅是研究平凡人民和文化较低的下层民众,即未受近代文明洗礼的民众风习,而且也要研究那些有教养有文化知识的中上层人士的习俗,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解读我国精神文明的真正的原貌,才能在传承中弘扬这一非遗项目。《邳州风俗方言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民俗是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精神文明多姿的画圈,它是人文科学独树一技的学科,曹元培在民俗学中,在抢救中挖掘,在传承中弘扬,我们应为他道一声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978126207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1917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